數學教學第一步:計算題和文字應用題分開教

Shutterstock
- A-
- A+
溫氏教學讓「數學幸福感」大大提升。不只讓班級的孩子學數學充滿樂趣、信心。老師教數學也能擺脫凶神惡煞的「結面秋」。當孩子說:「老師,我好喜歡上數學課!」這無疑是對老師最大的尊榮了。但這樣的幸福感,如何做到?跟著這一本武功秘笈,穩紮穩打,好好練,你也能!
一碼歸一碼,建立學習模組
「計算題和文字應用題分開教。」是溫氏數學的第一法則。跟著溫老師從「四位數加減」單元開始,把學習切割成小單元,先帶孩子穩固計算能力,去除文字的干擾,孩子回到最純粹的數字,觀察題目「2674 - 1785」,還沒動筆前就能看出連續退三位的難度,充分掌握計算的技巧。
當孩子對計算能力有自信後,再進入文字應用題時已經對數字有量感。接著就是學習運算符號的功能,把孩子拉到運用符號的高度,而不是看「關鍵字」來解題,否則孩子很難理解,例如看到「共」不是要用「加法」嗎?但「5 包共幾顆」的題目為什麼用「乘法」?「共可分成幾包」為什麼要用「除法」?
三年級是奠定數學基礎的重要階段,當孩子學習單一符號(加減乘除)時,能掌握四種運算符號的功能,加就是合併加、再加(添加)、比較加;減就是拿走減、相差減、比較減;乘就是複製加倍;除就是分裝除、平分除。一旦學習模組建立後,現在只要談到數的學習,不管是整數、分數、小數,孩子都知道應用題不脫這些範圍,那麼老師就能很快聚焦學習重點。遇到「四則運算」,孩子也能一眼判讀符號,而不是一直在文字上打轉。
最近,上到「長度」單元,認識新單位「公里」、熟練單位換算後,緊接著就是長度的計算與應用,熟悉符號應用的孩子們,一致認為長度減法的題型應該是「相差減」,兩段距離比較多(少)幾公里幾公尺?因此,加減乘除的符號功能一直不斷的辨認、使用,三年級建置的運算能力就成了解決新問題的工具,未來不論面對「面積」、「長度」、「重量」等等,都能迎刃而解!
動手操作的數學課,玩出自信
「數學一定要操作!」是溫氏教學的重要關鍵。孩子的學習不能只停留在「算」,特別是量的學習更是如此。溫老師提供了許多策略,如:讓孩子透過方格小白板做出1 公尺(1 小格1 公分,點數100 格),相對於1 公分的關係,孩子很容易就能學會1 公分= 0.01 公尺的概念,長度量感是具體的,可以點數的,不是憑感覺瞎猜、抽象的。
親子品牌館
當期雜誌
熱門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