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能治療師黃彥鈞:每個孩子都需適性而教──賞識內向的孩子《雪獅》

shutterstock
- A-
- A+
內向不是缺點,不要急著逼孩子改變。高敏感也不一定永遠是限制,或許會為成長路開啟更多可能。
看到孩子的不同行為表現時,爸媽們的認知都不盡相同:
▲有人會覺得那是孩子的個性,應該要試著去瞭解後找到適合的方法對待,不要一味地勉強。
▲有人會覺得那是因為沒有好好教導的關係,必須告訴孩子是非對錯的標準,這樣才不至於失了規矩。
▲有人會覺得只是孩子年紀小、心智不成熟,但只要經過學習、不斷嘗試與練習,一切就會開始慢慢地改變。
因此曾有不少爸媽問過我:「黃老師,我該如何判斷孩子的表現是他們天生的特質,還是我們沒有提供足夠的環境刺激所致呢?」
大家的看法是什麼呢?
身為職能治療師,我在治療與協助個案時,很重要的一環就是「訂下目標」,根據不同的階段性目標再來制定治療計畫,若沒有常常檢視計畫是否與目標吻合,很容易會陷入當下的直覺來處理孩子的狀況,有時候一次的經驗就會讓孩子在內心留下印象。
所以我常會反問家長:「在教養孩子這方面,您的目標與目的是什麼呢?」
因為家庭的教養觀念不同,教養方式就會不一樣。對於有如未乾的紙黏土一般的孩子,爸媽如何根據教養目標,再適性而教就顯得更加重要。許多求診家長都想透過檢測得知孩子是否為高敏感兒?或是過動,抑或其他特殊診斷?畢竟學理上的檢測對應不同孩子的氣質表現仍因人而異,與其在意孩子的檢測結果,不如好好地觀察孩子的行為和原有氣質的關係,找到原因並補足所需的部分。
親子品牌館
當期雜誌
熱門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