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100問】為什麼氣象預報有時候會不準呢?

親子天下出版《天氣100問》
- A-
- A+
每一天的天氣預報,其實都在告訴我們有關於天氣的祕密,看似神奇的天氣預報,究竟是怎麼做出來的呢?為什麼有時候天氣預報會報不準?怎麼做才能提高天氣預報的準確率呢?
Q1:氣象預報是怎麼做出來的呢?
A1:必須先收集多方的氣象觀測資料,並經由超級電腦分析及預報員的綜合討論後才得出結果。
Q2:常見的氣象預報有哪些種類呢?
A2:常見的氣象預報分成短期、中期和長期預報,通常時間越接近的預報就會越準確。
短期天氣預報
預報今天至明日的天氣(未來36小時)。由於時間很接近,可以預報細部的天氣資訊,如每6小時的天氣變化及降雨機率等。
中期天氣預報
預報未來7~10日天氣變化。因為預報的時間拉長,準確率也略微下降,通常只能預報氣溫及是否為晴天或雨天等基本的天氣變化。
長期天氣預報
預報未來1個月到1季的氣候趨勢,由於預報時間很長,能預報的資訊和準確率也下降,通常只能預報未來的氣溫或降雨是否高或低於氣候平均值。
Q3:天氣圖上有許多像小豆芽一樣的符號,代表什麼意義呢?
A3:這些天氣符號記錄了更詳細的風速、風向、氣溫、雲量等資訊。
Q4:氣象預報常有一些特別的用語,代表什麼意思呢 ?
A4:氣象預報以「晴」、「多雲」、「陰」代表未來的天氣型態,判斷標準與天空中雲量多寡有關。「晴時多雲」代表當天天氣有一半以上是晴天,剩下的時間是多雲;「多雲時晴」則剛好相反。例如體感溫度是指人體實際感受的溫度;降雨機率代表著下雨的機會有多高。
親子品牌館
當期雜誌
熱門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