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哪裡最棒?世界上『我家』最棒。」這是本書開宗明義的第一句話。講的是每種動物最「樂活」的地方,就在牠們最能適應、活得最自在的棲息環境;哪怕那種環境在我們眼中看來,可能酷寒,可能乾旱,可能天敵環伺,甚或大小災難不斷,但經過千百年的演化,早已發展出最佳生存策略的動物們,卻處之泰然、甘之如飴。
其實,貫穿這整個主題的關鍵字,是動物學的專有名詞──適應(adaptation)。「適應」和我們日常生活所說的「習慣了就好」有一點像,卻又有不同之處。「習慣了就好」比較像是調整行為和心態,慢慢的讓自己的生物時鐘或甚至生理反應,也能適合某個情境。但是動物的「適應」卻是歷經幾千、幾萬年甚至更久遠的時間,透過「適者生存」的演化機制,把特殊的生理構造、行為模式、外部型態等特徵,一代傳給一代。換句話說,習慣是「後天的」,適應是「先天的」;習慣是個人可以調整的,而適應是寫在DNA裡,想調整也調整不來的。
千萬別輕易讓動物搬家
比方說,北極熊住在冰天雪地的北極圈,冬天大部分的最低氣溫都在零下50°C以下。但北極熊由棕熊演化而來,全身上下早已演化出超強的禦寒法寶。如果人類「好心」,讓北極熊「搬家」到人類覺得溫暖舒服的地方,北極熊會不會覺得比較開心?答案應該是不會。因為北極熊為了適應酷寒環境而發展出來的身體特徵,像是厚厚的脂肪、濃密的毛髮及中空可以集熱的毛,都是無法改變的,所以如果硬要牠們搬到溫度高於10 ~15°C的地方,就有可能「中暑」!
所以,動物園裡飼養的北極熊常常看起來無精打采,有些更變成「綠色」北極熊!因為太熱了,牠們的白毛裡長綠藻,要用漂白水才除得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