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現行的教育制度設計,國小階段的語文教育,是以注音作為語文學習的入門。相較於體制內教學,要在小一入學的前10週,趕著要教會孩子國字的拼音工具,在華德福的小學裡,顯然呈現一種「慢學」;而且,先學的還是國字,並非注音。
走進台北史代納實驗教育機構的班級裡,繪有色彩繽紛圖畫的黑板總能立即抓住所有人的目光。訪問這天,我們坐在小二的班上,配合語文課的主題,黑板上畫著農夫下田收割的圖畫,老師劉修如要我們先猜猜,藏在黑板畫裡面的字有哪些?這些字就是孩子本週要學會的國字。
答案揭曉,有「農」、「米」、「禾」、「穫」等字。她解釋著,「農夫找到一塊好林地,拿著鋤頭,整理林地變農地,」這就是「農」這個字的由來,上面一塊田,下方的「辰」,從古字演變而來,其實畫著的就是一個拿鋤頭彎著腰的人。劉修如拿出孩子練習時的小黑板,上面記錄著每位學生想像古人造字時的方式,畫出「農」的甲骨文,只見每個字長得都不一樣,有的東倒西歪,但是,孩子們就是在這樣的過程中,慢慢將圖像與文字連結,並深深記憶在心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