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擇雅:親子對話需要的經濟素養

照片:Shutterstock
- A-
- A+
現代父母的兩難是,又擔心孩子的前途,又希望他不要像自己一樣走著「被決定」的路。所以有些父母抱持「你怎麼選擇我都尊重」的態度,對於欠缺選擇經驗的孩子,並沒有太大幫助。作家顏擇雅認為,《拚經濟》一書中的「經濟行動者」概念,是幫助孩子理解人生各種抉擇的起點。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熱播時,網上熱傳兩格畫面。媽媽在上一格說:「你如果去念中文系」,下一格說:「你爸媽臉就被你丟光了」。以爸媽面子為理由不准孩子發展興趣,當然很不妥。但大家有沒想過,媽媽比較好的說法是什麼 ?
我知道有些爸媽的方式是百分百支持孩子,跟孩子說:「相信自己。」但這樣的風險是孩子可能會缺乏現實感,出社會遇到挫折就憤世嫉俗,很快放棄自己。
又,孩子如果感到徬徨,大人卻只會說: 「你怎麼選擇我都尊重。」孩子也不會感激你。頂多覺得你不關心他,或幫不了他而已。
我比較贊成的說法,是爸媽從經濟學角度來跟孩子一起思考這個選擇。別講爸媽本身的好惡,只講供給、需求、市場這些概念。孩子尤其應該反思「經濟行動者」這個概念。張夏準《拚經濟》有一章就是在講「經濟行動者」。
人從出生到死,都是經濟行動者。人吃飯穿衣,是消費者。爸媽努力賺錢,除了滿足自己消費,也滿足孩子的消費。上學念書也是一種消費行為。(教育的生產者是學校,消費者是學生。)
離開學校進入社會,是一生一次的角色大轉變,本來只是純消費者,如今也多出生產者的角色。念大學雖然不只是為了就業,但一人變成哪一種生產者,大學選系的確會大大限縮將來選擇。因此,選系的確是一生一次的重大選擇。孩子在選擇前,應該好好評估後果,還有自己的風險承受力。
從純消費者變成生產者,就是進入就業市場。供給不見得造成需求。供需決定價格,勞動市場的價格就是薪資。念中文系的確沒什麼好丟爸媽臉的。但念中文系畢業面臨的勞動市場的確跟念醫學系很不一樣,面臨的競爭程度也不一樣。孩子要念中文系之前,要有面臨這種競爭的心理準備。
如果你想供給的東西是別人沒有需求,不管生產活動如何符合你的興趣,你也會感到挫折,覺得努力很沒意義。
如果沒跟孩子解釋這一點,我不認為這叫尊重小孩,而是沒把自己的孩子當成自己的孩子。
*註:張夏準《拚經濟》博客來連結
好書推薦>>愛還是錯愛:關於教育與人格養成的思辨
延伸閱讀:
親子品牌館
當期雜誌
熱門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