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馬祖,有群高中生考完學測後,忙的不是選填志願,或是衝刺指考。而是窩在實驗室裡頭,忙著為化學展做準備。有的學生用銅線、棉花棒接上電池,有的用美工刀切割貼紙做模板,也有的正備著食鹽水,要用電化學蝕刻,刻出屬於自己的軍牌圖樣,放進裝滿軍備用品的「新兵百寶箱」裡頭。 圖片提供:曾婷 這些都是「卡蹓(福州話「遊玩」)科學秀文創」的課程內容,由馬祖高中化學教師曾婷發想教案,串連跨科教師,帶著高三學生,用一學期的時間,從田野調查做起,再到策劃主題、製作展品、行銷推廣,凡是關乎展覽都由他們一手包辦。 曾婷,今年三十歲,許多反差都顯現在她身上。綁著馬尾的她,隨時露出燦爛微笑,雖在台北土生土長,但看來倒有幾分鄉村女孩的青澀模樣。她的腦袋瓜,又和乖順的外表不太一樣,在關鍵時刻,總充滿叛逆的因子。 在小學,她就因不滿暑假仍須回校參加能力測驗,隨意作答,陰錯陽差進了放牛班。升國中的暑假,也因「想看看漫畫店長什麼樣子」,被誤解成逃學的孩子,尚未入學,就被學校記警告,成為「壞學生」。 這股反叛性格,更在曾婷決定踏上教職時,大大的影響她。當其他人都渴望留在大城市教書,她反倒認為「教書就要到台灣最遠的地方」。她大膽跨出舒適圈,一腳踏進馬祖,而且一待就是六年,至今仍未有離開的念頭。 與曾婷一樣,選擇留在馬祖的年輕教師並不多,「和我同批的老師有七個,現在包含我只剩兩人,另外一名老師是馬祖人,」曾婷娓娓道出馬祖的困境。位在台灣最北邊的馬祖,地處偏僻,少有老師願意到馬祖教書。而且交通不便,每天只有不到十班的飛機,卻有一半的時間因為霧太濃而不能起飛。若要坐船,也得忍受八小時的風浪搖晃。 馬祖也是全台唯一沒有大學的地方,學生畢業後大多到本島讀大學、工作,可能一去不回。青年人才流失,但曾婷見到近年的觀光熱潮,想到青年返鄉的新契機。她說,馬祖有戰地文化與自然環境,吸引愈來愈多的觀光客。曾婷發想「卡蹓科學秀文創」計畫,用文創行銷結合化學課,帶孩子們結合文化行銷家鄉,更鼓勵孩子們不忘返鄉歸巢。 活用知識,辦戰地文創展 隨著曾婷的腳步,走進三年忠班的展覽會場。進入會場前,每個人都必須彎下腰來,鑽進報紙球布置的坑道裡。坑道裡天昏地暗,不時傳來爆炸聲響,緊張氣氛彷彿置身戰地現場。一陣火花煙霧後,站哨的學生也卸下武裝,化身導覽員,介紹各式展區。他也邀請參展同學掃描QR Code,為粉絲團按讚,不僅線下展覽,也要線上交流。 曾婷透過展覽,帶學生溫習高中三年來所學的化學知識與實驗原理,結合戰地文化的特別要素。像是,運用皂化反應,做成具有「枕戈待旦」浮雕字樣的手工肥皂;運用碳分子化學結構做為砲彈模型發想,串出巴克球;還有利用氧化還原作用,設計出藍曬圖明信片,都成為學生們得意的展覽品項。 但最受大家歡迎的,莫過於教室一角的坦克模型。學生們利用廢紙箱,拼裝成戰車造型,漆上迷彩圖樣與國旗。突發奇想,學生將巴克球黏上養樂多瓶,再塗上酒精,「咻!」用巴克球做成的砲彈,從彈道發射出去。 展覽過後,教室撤了佈景,一切回歸原樣,三年忠班的孩子,也在畢業後各自追逐人生的下一階段。逐漸熟悉小島生活的曾婷,把馬祖視為第二個家。她祝福孩子,也希望學生能一直記得,在這座島上,有個來自台北的老師,繼續用她的熱血教學深耕播種,不曾離開。 媽祖高中教師曾婷。攝影:楊煥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