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幾何時,「帶孩子玩」也成了父母龐大的壓力,怕玩錯了玩不出大能力、擔心玩髒了影響健康,更緊張孩子在玩的過程中受傷了。 父母們請放輕鬆,從各國的街道遊戲中可以看見,玩即是生活,家裡有什麼就拿上街玩,遇見鄰居嘻鬧一番,孩子們也是很開心。 重點是政府必須有心把街道開放出來,成人把玩什麼、怎麼玩的主權交還給孩子! 英國 街道遊戲就是家門前的親子午茶時間 英國的街道遊戲是從一場生日派對開始的。Alice Ferguson 和幾個媽媽申請封街,在自家門前馬路上辦一場生日派對,因為這場慶生,他們才發現,孩子連出門踢個球的自由都沒有,Alice開始促成「暫時性遊戲街命令 (TPSO)」,2012 年成為英國的兒童政策之一。 在英國可見挨家挨戶通知著:「等一下要封街玩遊戲了喔!」家家戶戶敞開前門,搬幾張椅子坐在自家門前,吃個點心、喝杯茶、跟鄰居閒聊一下,大人小孩拿出自家的玩具,在人行道上吹泡泡,拿著粉筆在鄰居牆上畫笑臉,還有人把澆花器打開,方便大家打水仗,幾個小孩趴在滑板、蹬著滑步車和腳踏車進入街道。道路上出現跳繩的、搖呼拉圈的,甚至拖出紙箱蓋祕密基地的,童語歡笑聲此起彼落。 現在,在英國,只要跟鄰居說哪天要揪團辦一場街遊,有人去填單申請免費使用路權,有人負責向封街的社區宣傳活動,邀請大家參加,至今已有660條街道規律出現居民自辦街遊、近70個地方政府採納政策、估計有上萬名親子參與過。 Playing Out提供 新加坡 只提供素材,允許孩子自創玩法 有著華人特有的補習文化,家長普遍認為玩是浪費時間,也因此,街道遊戲對新加坡父母來說是個前衛、顛覆性的觀念,但新加坡仍然做到了。 律師Shumei Winstanley和教師Li Ling Phua 有感兒童玩的需求不被大人理解而成立Chapter Zero。從2015 年開始,平均每2個月,他們會上網申請免費路段,募集志工,有時在街頭、有時在空地,布置著各式各樣的素材,如紙箱、木板、粉筆、澆花器、輪胎、帆布等,邀請孩子用自己的方式玩。 沒有大人指導該怎麼玩,孩子們看到這些素材,眼睛開始咕嚕轉,天馬行空的點子一個個冒出來,如自己坐在輪胎裡要大人滾動,或把泡泡紙放在地板上讓人踩過跳過,發出的嗶嗶啵啵聲,讓人笑得合不攏嘴,當然最愛玩的是拿臉盆、水瓢等不同容器玩水,玩得愈濕,笑容愈大。 為了避免家長「干預」孩子自由的遊戲,志工會在場地四周擺上「保持冷靜,讓孩子遊戲」的標誌,好提醒參與的家長放輕鬆,讓孩子自在玩。 公共電視記者卓冠齊攝、特公盟提供 日本 透過遊戲 促進世代、社區對話 日本的街道遊戲已經有SOP,自Tokyo Play創辦人嶋村仁志2016年開始推廣後,已有街道申請指引與在地溝通手冊,其中大東京衛星市鎮的千葉縣柏市自 2017年4月起至今,已由在地社區再造組織UDC2發起6場街道遊戲。 嶋村仁志長期關注兒童遊戲權,他擔憂少子化、大人多,孩子又消失在街頭,成人看不到孩子,就會認為孩子很討厭,不重要。在不友善環境下長大的孩子,會無法相信大人,人與人之間會愈來愈陌生而無法相互支持。 於是,在Tokyo Play的協助下,UDC2這2年不斷用不同的活動摸索出吸引不同世代、和社區結合的遊戲,例如與當地消防局合作,滅火器變身玩水工具,孩子們猛對消防員噴灑,在笑鬧聲中傳遞消防安全的觀念。 或是結合古早童玩「貝獨樂」、 「轉盤子」雜技,吸引年輕父母和孩子來玩,在盤子紛紛掉落時,大人小孩笑得東倒西歪,冬天他們甚至把日式暖桌擺到街道上變成街道客廳,讓老中青三代走出家門,在繁忙的街道上駐足停留,相遇對話。 公共電視記者卓冠齊提供 --------------------------------------------------- 街道遊戲看更多,公視《獨立特派員》節目:上街去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