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是人類特有的能力,一個新生兒如何從聽的懂到講出單字,進而表達需求和意見,長期以來一直是人類學家和嬰幼兒發展學家感興趣的研究課題。研究已知胎兒時期就已發展出語言學習的能力,只要沒有受到造成發展異常的因素干擾,寶寶出生後浸潤在語言的環境中,大部分自然就能發展出口語表達能力。然而從觀察孩子的語言發展歷程,會發現不同環境下孩子其發展程度有所不同,這就引起更多學者的關注,想瞭解是甚麼樣的後天因素影響孩子語言能力的發展。
1995年美國人類發展學家Hart以及心理學家Risley長期追蹤兒童語言發展軌跡,發現0~3歲這三年間照顧者對寶寶講話的字數量,會影響到孩子三歲時能說的單詞數量,此相關影響從18個月開始有差異,隨著年紀增長差異擴大,且影響持續到小學三四年級時的學業表現。其他學者還指出,嬰幼兒期的詞彙量甚至會持續影響到國高中的學習能力。(延伸閱讀:如何為寶寶累積詞語?吳淑娟:親子共讀和積極鼓勵,打破三千萬個詞語量的差距)看來小寶寶語言發展很重要的刺激因素是—需要身邊有一個多話的大人。
2009年加州大學團隊發表一篇研究論文,收集家有2~48個月寶寶的家庭中,照顧者和孩子間語言的互動。研究結果也看到,若大人很認真的常常和孩子講話,孩子會講的語詞會更多。此研究有個重要的發現是,若照顧者還同時引導孩子參語口語互動(意旨聊天),嬰幼兒階段的孩子不僅會的詞語量多,與未來學習力更有相關的表達能力和理解能力也跟著有顯著提高。所以,照顧者不僅要多話,還要和孩子有對話的互動,透過一來一往的問答和聊天,刺激孩子能動腦讓口語內容更豐富 !(延伸閱讀:不要相信「睡前聊聊天就夠了」,對話式共讀才是正道)
投報率最高的教育方式
多和嬰幼兒聊天就能促進發展,這種效果能夠持續多久呢?加州大學的研究團隊在10年後再度召回當年參與研究的孩子們,這群已經9~13歲的孩子接受智商測驗 (IQ),三種語言發展測驗(詞彙量,表達能力,理解能力),學者將這些測驗分數搭配孩子們小時候的語言分數,一起加以分析看看早期的語言經驗會如何影響學齡期的智能和語言能力。這是一個非常不容易進行的長期追蹤研究,研究團隊於2018年10月發表了續集報告。結果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