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8新課綱系列│12年國教課綱的「核心素養學習」有5個不一樣

照片:黃建賓
- A-
- A+
十二年國教課綱裡的「核心素養」,是指一個人為適應現在生活及面對未來挑戰,所應具備的知識、能力與態度。究竟核心素養的學習有哪些不一樣呢?
十二年國教課綱裡的「核心素養」,是指一個人為適應現在生活及面對未來挑戰,所應具備的知識、能力與態度。核心素養又稱為基本能力或關鍵能力,而素養(competence),在英語中常與「ability、capacity、skill、proficiency、literacy」等詞互用。核心素養要培養學生成為終身學習者,在總綱中的定義,包括自主行動、溝通互動和社會參與三大面向和九大項目,並不是台灣的課綱制定者獨創,是參考歐盟、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等三大國際教育組織和國內學者相關研究。
1 從教師為主體到以學生為主體
以前知識的唯一來源是「教材」(課本),老師是宣達教材者,但是現在的知識來源太多元,變動又太快。老師不可能教所有的知識,而是要教學生學習的方法,才能成為終身學習者。
2 從科目學習到跨科目、跨領域學習
在真實的生活中,不可能只用數學或是英文來解決問題,必須融合所有的學科知識,加上溝通團隊互動,堅持克服學習中的困難,以及毅力才能進步。這也是為什麼新的素養導向考題,數學或是科學的科目會有很長的題目文本,需要國文科培養的閱讀力;國文科的考題又有很複雜的表格,需要耐心閱讀和分析。這些都是真實生活中會遇到的狀況。
圖片來源:親子天下
3 從只教知識,到必須同時重視技能和情意
台東大學教育學院院長曾世杰曾任國教院副院長,他的專欄文章曾記錄國教院當年召開會議,討論新課綱裡的「素養」是不是就是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所關心的學生能力(competence)?在該次會議中,學者專家認為,教育不能只為經濟發展服務,只談能力會把人「工具化」,教育應該要有更高的使命。結論是,108課綱所稱的素養,內涵更大於能力。
4 不僅重視結果,也要重視學習的歷程和方法
在過去,學習的結果就是考試分數,考試是學習終點,分數是學習的結果。但是這樣的取向,讓學生習慣考完試就不想繼續學習,無法培養終身學習者。在108課綱中有一個重要改變就是高中階段的學習,從高一開始就必須累積自己的學習歷程檔案,希望引導學生、老師和家長不要把眼光只放在考試分數。
5 不僅在學校中學習,更要落實在社會行動,用知識解決真實問題
國民教育要培養的就是未來人才,除了企業需要能力,更必須是有社會參與感的公民,這些素質都必須從小學起。在學習的過程中,要透過引導,多和世界正在發生的議題連結,從中引發動機、觸動學習和解決問題。
親子品牌館
當期雜誌
熱門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