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思考 X 美感素養,台灣老師的藝術課驚豔芬蘭

教育部在台灣培植種子教師和學生美感素養,持續萌芽中。照片:曾千倚
- A-
- A+
美感素養,怎麼教?怎麼學?除了借鏡芬蘭課綱改革、帶動美感教育的經驗,因應108課綱即將上路,台灣的美感教育種子老師們更融入「設計思考」的概念,帶學生用好設計來解決真實生活的問題,成為最早預備好面對素養教學的一群。
上週五(4月19日),教育部美感教育課程推廣計劃舉辦「美角,生活中的每一課2.0國際論壇」,以「美感驅動的當代課綱改革」為主題,邀請芬蘭國家教育署基礎美術教育委員會召集長米寇‧哈帝卡能(Mikko Hartikainen)來台分享:芬蘭課綱改革怎麼做、美感教育怎麼教?
「我要鄭重澄清,芬蘭沒有要取消學科!」芬蘭國教署美術教育委員會召集長哈帝卡能在演講中大力澄清,自從2016年芬蘭啟動新一波教育改革、強調「以現象為本的學習」(Phenomenon Based Learning),國際上和網路上都不斷被誤傳「芬蘭廢除學科」,然而米寇再三強調,「這不是真的,我們仍保有學科,我們真正在做的是打破學科的界線、促進老師和學生們跨域學習。」(看更多:芬蘭教育每10年課綱改革,儲備未來能力)
芬蘭國教署美術教育委員會召集長米寇‧哈帝卡能,首次來台,驚豔於台灣老師的創新動能。圖片來源:教育部美感教育課程推廣團隊提供
芬蘭教育跨域學習、而非廢除學科
為何芬蘭要強調跨域學習的重要?「因為我們的教育目標,是要培養無處不學習的終身學習者。」曾在芬蘭高中任教12年、現為芬蘭國教階段藝術教育重要推手的哈帝卡能回應,在芬蘭,孩子們的作品就跟美術館內的館藏一樣重要,因為在孩子作品中,學生展現對自我的認識,「藝術教育不只是帶孩子欣賞美、學習歷史,還有帶著學生動手做,這些都是在傳承我們的社會文化,這不是單一學科的事,和數學、歷史、人文領域都相關、需要不同領域的老師協力完成。」
哈帝卡能強調:「當我們在談藝術教育時,我們並不是想到學習藝術的好處,或是他們未來會更有生產力(Productivity);而是他們對人的理解(Humanity)。」他提醒,在藝術教育中,技法並不是最重要的,「反而是學生學會如何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並找到方法來表達自己創作,才是美感教育最核心的精神。」
哈帝卡能第一次來到台灣,除了分享芬蘭課綱改革以及芬蘭藝術教育的推動外,他在接受《親子天下》專訪時特別提到:「我非常高興我這一趟來台灣看看、與台灣的老師們交流,我確定,台灣的美感教育改革正走在對的方向上!(You are on the right track!)」
近年來,台灣教育改革方向借鏡世界教育冠軍的芬蘭經驗,尤其是今年即將上路的108課綱,更是向芬蘭看齊、強調素養和跨域學習。是什麼驚豔了遠從芬蘭而來的講者?
親子品牌館
當期雜誌
熱門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