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應該是什麼模樣?青少年的潛台詞:不要問我父母從事什麼工作

Shutterstock
- A-
- A+
未婚媽媽、單親家庭、無子女家庭、同志家庭......幸福有多種面貌,隨著時代變遷,所謂「正常家庭」其實等於一種刻板印象。韓國學者呼籲,政府必須提供完善配套措施,接住社會上多元型態的家庭。
2017年4月底,首爾鐘路區「通仁洞咖啡工坊」店門前掛了寫有「請別過問我的家庭」布條,現場有韓國未婚媽媽支援網、韓國單親父母聯合團體、歡欣的中心#(譯註:신나는 센터,為爭取性少數族群的人權所成立,在改變韓國社會對同性戀、性少數族群的認知上扮演重要角色。)等擺設攤位,向大眾發送未婚媽媽、性少數族群歧視問題等傳單。
咖啡工坊每年會在五月來臨前,決定主題並舉辦提供免費咖啡宣傳活動。2017年,他們選擇了「不要過問彼此家庭」的主題,主旨在於呼籲大眾思考,過問他人家庭狀況或要求在履歷上寫家族關係,對某些人而言是多麼不自在的事,以及試著去想像多元家庭,而不是排斥或同情不屬於「正常家庭」的家庭。
對家庭的想像太扁平
在準備宣傳活動的過程中,工坊的年輕咖啡師也將自己對家庭的想法上傳到部落格:
「希望不熟的人之間可以不要提起家裡的事。」
「希望可以不要在工作場合理所當然的詢問父母從事什麼工作。」
「我不怎麼喜歡什麼家庭月這種話。我是出生於『負面的-非正常家庭』,但家庭月感覺是給『理想的-正常家庭』過的,其中必定存在著歧視與偏見。」
「你父親是做什麼的?」等以「理想的、正常的」家庭為前提所丟出的相關提問,對現在的二十代而言是一種暴力。何止是他們,「妳老公是做什麼的?」「孩子幾歲呀?」「不結婚的原因是什麼?」「為什麼不生小孩啊?」等有關家庭的問題,對於過了「適婚年齡」卻未婚的成人、未婚媽媽、性少數族群、無子女家庭等多數人來說,也是種暴力。
儘管如此,無論是哪一種型態,家庭都具有一定重要性。當你感到疲憊不堪,仍需要家庭給予慰藉和激勵的親密感,成為保護的基地,對孩子們來說尤其如此。
孩子們何時感到幸福?
在我曾經任職的單位,曾對小學生進行焦點團體訪談(由實驗者選擇成員,討論特定主題並觀察互動的訪談技巧)。我還記得當時聽到小學生談及自己和家人共處的時光後大感吃驚。在詢問孩子們何時感到幸福時,他們如此回答:
「大概就是吃晚餐的時候,喜歡大家聚在一起聊天的感覺。」
「我喔,沒什麼特別的,就是家人在教導我功課的時候,還有一邊吃飯,一邊聊著彼此發生的事,以及希望對方能改進的地方。」
親子品牌館
當期雜誌
熱門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