準公幼上路8個月 為何家長、業者都不滿?兒盟調查:逾3成反映不合理現象

政府推準公幼,卻引起不少業者、家長反彈(圖非準公幼)。照片:黃建賓
- A-
- A+
準公共化幼兒園上路8個月,去年10月全台有275所私幼簽約,到今年3月底310所加入,5個月來僅增加35所。根據兒盟調查,就讀準公幼家長有31%曾遇收費、品質不合理現象,卻敢怒不敢言;私幼業者也反彈,認為收費上限訂太低。用意在減輕家長經濟負擔的幼兒園就學補助政策,為何家長、業者都不滿意?《親子天下》記者深入採訪,帶讀者了解爭議。
2018年8月,準公共化幼兒園於非六都縣市正式上路,然而政策實施未滿一年,卻已衍生諸多亂象,私幼業者加入意願低落、教保員薪資未達標準、設備補助經費流向不明都成為準公幼令人詬病的原因,不合理收費更引起家長不滿:「為什麼實際的收費,跟政府說的不一樣?」
今年4月8日,兒童福利聯盟公布「2019台灣幼兒家長使用準公托(幼)服務現況調查」,自今年3月7日至3月15日發出網路問卷,檢視「準公共化」這項政策對家長與幼兒的幫助。
在幼兒園的部分,共蒐集2,400位家長問卷,就讀於非六都(六都尚未上路)準公幼的家長占450位,曾遇準公幼不合理事項的家長為141位,約占就讀準公幼家長31%。兒盟調查發現,這些曾遇準公幼不合理事項中,以實際付費超過政府公告金額最多,占57%,其他與費用有關的項目還包括簽約後費用被調漲、各種巧立名目的收費等。
準公幼家長遇不合理前5名,3項與收費有關
常見的不合理收費如縮減收托時間、加收延拖費,並將體能課、音樂課、生活美語課調整為「晨光社團」,每月另向家長加收1,200元的月費。
為何業者更改收托時間、變相加收才藝費?
「扣掉政府補助後,每個月還是要繳近1萬元的費用,」一位匿名家長在兒盟的問卷裡寫道。「園方還將才藝課程名稱改為『多元課程』,並一次性收取整學期費用 3,000 元,算下來每個月多繳了500元,」除了兒盟外,就連全國教師工會亦接到家長匿名投訴。
全教總理事長張旭政受訪時表示,準公幼上路一年以來,最常見的不合理收費是增加才藝課程,他舉例,過去私幼托育時間為9小時,加入準公共化之後,有些園所托育時間改為8小時,「園方會將減少的那一個小時變成社團時間,藉此向家長多收一筆才藝費,每個月收費從500到1,200元不等,」張旭政表情無奈。
兒盟調查,家長抱怨準公幼品質低落的項目還包括:食物的選擇性很少、餐點品質不好、師資汰換率高等等,兒盟政策中心主任李宏文指出,這份調查驗證了兒盟一直以來的擔心:「以購買私幼服務的方式不僅無法確保照顧品質,更容易出現變相漲價的狀況。」準公共化機制是否真能如政府預期降低家長育兒負擔、提升照顧品質,這份調查結果,加強了兒盟的問號。
現有的《幼兒教育及照顧法》雖明文規範私幼業者不得私自漲價,且收費項目及數額需先經各縣市主管機關備查才能向家長收費,否則政府有權解除準公共化契約,但曾協助私幼老師及家長投訴的張旭政認為,這些規定未必能遏止收費亂象。
親子品牌館
當期雜誌
熱門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