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媽媽接管一切,傳遞給孩子的訊息就是:「你不行。」

Shutterstock
- A-
- A+
波茨坦大學的心理學家法寇.萊柏格,研究動機現象超過三十年之久,他將孩子的動機問題歸咎於兩個極端——漠視子女(如前所述)以及過度保護。學校心理醫師、《我不要學習!》一書作者古斯塔夫.克勒甚至估計,在動機障礙的學生中,有四成可以溯源於父母的過度寵愛和過度保護。
當小公主、小王子的每個願望都立刻實現,一個基本卻很重要的「需求延緩」能力就會發育不全。父母不該將孩子的每件事情當成自己的任務。正常情況下,孩子自己可以擺平和同齡孩子的爭吵;老師質問為何沒寫功課的時候也是;該帶體育用具的時候,孩子當然更應該自己記得去整理。
小學老師布姆德觀察到,媽媽總是替孩子整理書包、替孩子背書包到學校。「很多孩子根本不知道書包裡放了什麼,」她說,「難怪孩子不覺得他們該替自己的學習負責。」父母這樣的態度讓孩子更難自立,而且不懂得處理壓力,這導致他們總是需要外來的動機。
絲爾克.費斯多在《教育恐懼》一書中將這些擔憂、保護和寵愛的原因歸咎於「教育恐懼」。自古以來,父母難免會替子女的幸福擔憂,但是不曾像現在這般大量干預孩子的生活。如果父母得替孩子清除路上所有的絆腳石,那麼他們傳遞給孩子的訊息就是:「你不行。」否則為什麼媽媽要接管一切?
同樣對孩子不利的,是父母不給孩子任何標準,孩子因此不知道哪些是正常、哪些是特別好的成績。「如果不管孩子做什麼,父母都給予誇張的鼓勵,孩子就不會給自己設定挑戰性的目標。如果一個人稱讚所有理所當然的成就,稱讚就沒有意義。」然而,這對成人來說很麻煩且很花時間,於是通常就給一個迅速的稱讚,但這種隨口說出、沒有愛或已經定型的讚美,像「超好」、「好酷」、「好棒」等,反而阻礙發展,讓孩子變成一個在自大狂和過度不安之間遊蕩的人。孩子常因大人未經思考的讚美,反而學習不到評量的尺度。
孩子的能力通常比父母相信的來得更高。他們需要空間去實驗,才能學會估算自己的能力;同時他們也需要犯錯,承擔錯誤的後果,才能體會到自己能夠解決問題。孩子需要挑戰,要求孩子,就是幫助他!
作者簡介│伊旭塔.雷曼(Ischta Lehmann)
生於1976年,新聞學院畢業。文章散見於多本德國雜誌。
*本文摘自親子天下出版《學習動機:決定孩子學習成敗的關鍵》,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親子品牌館
當期雜誌
熱門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