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冷知識之3】你念過的學校校名都是誰取的?

圖片:施雲心
- A-
- A+
如果搜尋「仁愛國小」,會有滿滿3頁的結果,讓人看了眼花撩亂——從台北到高雄、從台中到台東,到處都有仁愛國小。為什麼這些學校都取一樣的名字?你想過自己的學校是怎麼命名的嗎?《親子天下》採訪縣市教育處和社會老師,帶您抽絲剝繭台灣百年教育史,釐清國小的命名原則。
學校以地名命名 歷史最悠久
台灣的國民小學教育,源自日治時期小學校、公學校體制,當時「地名」為多數學校命名依據。國民政府遷台後,改制的國民小學許多即延續日治時期舊校名。因此,這些以地名為名的學校通常是當地最歷史悠久的。台中市大明國小社會領域老師張崴耑舉例,台中市大雅國小就是沿用「壩雅公學校」校名,已創校百年,為台中最早成立的一批公學校。
反映時代 紀念人物
我們也可從校名窺見台灣歷史的軌跡。國民政府遷臺初期,政府將「愛國」、「建國」元素融入路名,位於這些路上的舊校或新校也隨路名變遷而易名,這也是現在「仁愛」、「忠孝」等校名遍佈全台之因。民國48年曾發生嚴重的八七水災,當時許多華僑捐錢援助台灣,政府便撥了一筆善款來建校,並在部分校名加入「僑」字表達感謝,例如僑孝國小、僑忠國小。
另外,過往空軍眷村旁設置的空軍小學,常以殉職空軍將士為名作為紀念。屏東縣教育處國民教育科科長廖麗華舉例,位於東港的以栗國小不以地名「東港」、「東隆」命名,就是為紀念空軍軍官周以栗;相同命名方式的還有台中市大雅區汝鎏(ㄌㄧㄡˊ)國小,以殉國空軍上校吳汝鎏為名,其前身為鄰近清泉崗空軍基地及眷村的空軍小學。
原民小學也可以族語命名
台北市教育局國小教育科專員李詩婷說,因應學校自主浪潮,現在國中小命名通常會舉辦公聽會,邀請里長、文史工作者等地方人士共同議出合適的名稱。 廖麗華舉例,屏東縣第一所以族語命名的「地磨兒國小」就是以當地部落名「Timur」為名,並取其中文字意「受大地磨練的太陽之子」,展現部落精神及命名創意。
如果對自己的學校如何命名有興趣,可以至學校校史館了解學校沿革,或是依照文中3種命名依據:地名、紀念人事物、地方特色,來推測自己的學校是如何命名的喔!
親子品牌館
當期雜誌
熱門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