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學年度開始,申請入學已是進入大學的主流,筆試成績拿到高分,不再是進入理想大學的保證門票。教育部統計,一○八學年只有不到四分之一的高中畢業生(二三%)透過考試分發入學,這表示,四分之三學生是透過多元的入學管道,包括繁星推薦、個人申請和特殊選才等,進入理想大學(見左圖)。 一○八課綱上路後,從課程到大學選才方式持續改革,這個方向更明確。大學選才如何從看單一項考試成績,到參採綜合表現,包括學習歷程檔案(現在備審資料)和面試表現等,成為考生、父母最關心的焦點。 「我們是玩真的!」很多大學負責招生的老師都強調,時代改變,未來人才需要更多不同的能力,台灣再也不會回到用單一分數來選才的時代。但是中小學教育的目的並不僅於把孩子送進大學,而是應該培養孩子面對人生的目的感、終身學習的習慣和能力。 也就是說,今年九月進入高一的新生未來升大學,多數的學生都必須把自己多方面的才能、興趣,以及學習動機等,呈現在大學面前,只打算拚筆試成績進入理想大學,絕對是不夠的。 大學端也首次和高中端對接。一○六學年開始,教育部補助十七所大學,投入「招生專業化」計畫,一○七學年再增加十三所,預計一一○學年後,全台六十三所參與聯合招生的大學都必須投入招生專業化的計畫,亦即提高大學甄選作業的可信度和有效度的專案計畫。 大學各校系建立筆試以外,明確、公平的選才審查標準,改善個人申請入學的招生流程,讓大學端選到適合的人才,高中生們也能找到並進入適合自己的科系。 方向一 各科系建立選才標準、評量尺規 「其實每位大學教授在看備審資料時,心中都有一把尺,招生專業化就是把這把尺拿出來,訂出『評量尺規』(rubrics),」教育部次長劉孟奇說。 審查備審資料和面試,都必須先建立評分標準(評量尺規)和面向:怎樣的表現叫做傑出、優或不佳。也就是說,每一個需要評分的選才素材,都必須有一個客觀的座標,像一把明確的尺,這把尺的刻度有多少?每一個刻度間隔的差距又是多少?必須讓審查備審資料和面試的教授都能清楚。「這個流程很像學測中、英文作文的評分過程,」劉孟奇解釋。 高中老師、家長常希望大學公告詳盡的評量尺規,但招生尺規標準化,不等於條列所有標準。清大招生策略中心主任焦傳金表示,招生的目的在容納各種多元表現,讓不同特色的學生都有機會被看到。如果公布細項,反而讓外界以為各項都要達標,為申請某科系而學習,更易淪為家長口中的軍備競賽。 方向二 建立評分標準的公平性,打破主觀 其次是評分標準的對焦,還要經過實際樣本測試,看看不同評分者會不會出現不同結果? 同時,為了防止主觀評價產生過大差距,若兩位評審的差分過大,就找第三位來看。只要前面步驟做得好,就不會有太大爭議。 招生專業化就是希望大學選才時做到這樣的機制。大學自主,教育部無法強制,每一所大學、科系進程和做法也或有不同,但是認真做的大學發現,招進來的學生比較不會輕易轉系。 方向三 建立SOP,申請入學篩選更有效率 「以前大學選人只看一個分數,現在要打不同分數,的確比較麻煩,教授的工作量變重,」第一批加入招生專業化的中央大學招生組組長周弘偉笑著說。但建立尺規變成SOP後,反而更有利討論和聚焦,中央大學個人申請和繁星推薦已超過七成,「面對幾百份書審資料,我們要求各系至少有三位老師審查,熱門科系出動六位老師,所以沒有資料看不完的問題,」周弘偉常要澄清家長的疑慮。 從學習歷程檔案看出學習軌跡 過去大學端和國教端常常各自做自己的事,彼此沒有交集,改革也無法整合。這一次招生專業化,教育部鼓勵大學積極聆聽高中老師的聲音,也讓高中老師知道大學在意的關鍵。 一○八課綱中高中端的各種變化,像是新增「加深加廣課程」、「多元選修課程」,以及上傳學習歷程檔案等,更是前所未有。國內頂尖大學如台大、成大等,都力邀高中老師和校長進到大學裡,幫教授們上課,讓教授們更了解高中不一樣。 大學端和高中端的深度交流,有助審查尺規的落地。今年五月台灣大學邀請桃園大園高中校長朱元隆,來和理、工、醫、農學院教授分享一○八課綱和高中課程的改變,讓台大教務長丁詩同印象深刻。 「若一個來申請的高中生說他對生物系很感興趣,生物系評量尺規中可註明,若修過六學分加深加廣課程,有加分,若修過八個學分則更能顯示出興趣,」分子生物專業的丁詩同舉例。「訂尺規時,不一定要看成績或成果,但必須看出學生的學習動機和學習軌跡,台大不收志願不清的孩子。」 學習歷程檔案記錄學生的學習軌跡和興趣,無法造假。「大學老師比較怕敲錯門、短跑衝刺型的學生,我們希望進來的學生有持續的熱忱,能自律,學習歷程檔案就是他的學習紀錄……未來學習成果必須跟著課程走,並由高中老師認證,就不可能是補習班短期加工,」曾擔任中山大學教務長、評閱過無數備審資料的劉孟奇,肯定學習歷程檔案對大學更有意義。 能否展現個人特色最重要 為了幫助更多聯考世代的家長理解招生專業化的細節和過程,減少焦慮和誤解,各種對話、分享、交流總是座無虛席。六月下旬一次在台北舉辦的「育才選才焦點與學習歷程檔案論壇」,教育部高教司司長朱俊彰對全場六百多位家長澄清,一○八課綱是要幫助孩子在最珍貴的十二年成長過程中,有機會去探索自己、發現自己,「高中生不用兢兢業業每科都顧、分分計較;有高有低,可以讓大學看到自己的進步,這是過去傳統考招看不見的。」 八月一日一○八課綱正式上路,高一、國一、小一新生即將用新的學習方式學習新課程。為了幫助學生提早規劃未來的選課方向,聯招會在開學後公布了各大學科系學習歷程參採項目,反映出各系的選才特性。除了有個別會參考的學生修課紀錄、學習成果外,還列出會重視的多元表現項目。 未來還會公布各科系自訂的學習歷程自述,透過引導式自傳展現個人特色,避免千篇一律。周弘偉舉例,中央大學數學系可能會希望學生回答「最喜歡哪個數學定理、公式或理論?為什麼?」「你如何學習數學?請分享其樂趣」,甚至在多元表現項目可以上傳自己的數學筆記!靜宜大學招生組組長江惠如說得貼切,大學端最怕看到「三百個一模一樣的紅龜粿」,最好的教育方式就是幫助孩子「做自己」。這也是每位愛孩子的父母從小就可以給的最好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