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查解密|申請入學審查委員公開評分真相 學習歷程不必拚量重點在展現個人獨特

Shutterstock
- A-
- A+
今年四月個人申請大學放榜後,許多家長上街陳情抗議,希望恢復聯考或提高考試入學名額,爭議點就在外界對申請入學有許多誤解。究竟審查是否黑箱?面試是否公平?審查委員有以下回應。
時隔半年,但一提起今年學測後的考招爭議,許多家長、老師仍然有氣:「高分群鑑別度不足」、「學測滿級分卻落榜,大學黑箱作業」、「申請入學淪多錢入學」、「學習歷程要靠補習?」等新聞標題,成為四月個人申請放榜後,社會的熱議焦點。有家長走上街頭、在教育部前陳情抗議,希望恢復聯考制度或提高考試入學名額。
但同時,許多大學教授也主動回應外界質疑。像是台大電機系教授葉丙成在四月間,每兩天便更新粉絲專頁,回應家長對個人申請的誤解和選校選系的迷思;政大財政系教授連賢明也在個人臉書拿出過往研究有關多元入學公平性的數據實證:「多元入學並沒有造成高社經家庭進入頂大機率增加,聯考原來就對低社經家庭很不利。」
台北大學社會系教授陳婉琪更在臉書發起「大學教授的Me too運動」,希望終結社會大眾對申請面試準備的各種流言,不同大學的教授紛紛具名留言:「支持!這是學生生涯規劃、自我覺察和父母學習放手的過程!」
《親子天下》採訪和綜合整理十多位曾擔任審查委員教授的第一手心得,回應並釐清親師生在多元入學中,最常見的六個誤解:
誤解:備審資料要靠重金打造,多元入學=多錢入學
真相:找人代製的備審資料,流於千篇一律,顯得自己全無特色
成大資工系教授蘇文鈺長期以來擔任多元入學審查委員,對於申請大學的備審資料,他覺得最大的問題不是資料不夠豐富,而是資料看不見學生的獨特,「每份資料我都有看,但長得都差不多。」
蘇文鈺直接在個人臉書上呼籲家長和學生:「不必花冤枉錢找人幫忙弄備審資料!」他指出,許多家長和老師擔心學生準備不周,花錢請坊間補習班代理備審資料,「大人插手太多孩子們該自己完成的事,導致備審資料太過相似,沒有鑑別度。請大家告訴大家,不要再花錢弄花俏的備審資料了,那只會引起委員的疑惑。」
《親子天下》訪問好幾位曾經擔任書面審查和口試委員的教授們,都和蘇文鈺有相同的困擾,不約而同提到,最痛苦的不是要把資料全數看完,而是認真看了每份資料後,發現全都長得很像,很難從中挑出特色。
陳婉琪強調,比起外在,大學教授更重視申請學生的腦袋,「若是備審資料找人代做(先不討論這是作弊行為),結果就是內容千篇一律,顯得你全無特色。」
備審資料請人代製,面試時也容易露出破綻,「面試的功能之一,便是確認你的書面資料呈現就是真正的自己,因此會根據你的書面資料來深入追問。備審資料『膨風』愈大,見面對談,落差就愈大,可能成為敗筆。」
誤解:口才好在面試時較吃香,是不是該讓孩子補口語表達?
真相:口才不是關鍵,能聽懂問題、會關心環境和人,才是教授要找的人才
台北教育大學教育系教授林偉文說,許多家長認為口條好比較吃香,但他指出,在口面試過程中經常發現,許多孩子口條好,卻缺乏「溝通理解力」。
他舉例,在教育系的甄試中,常詢問申請學生:「你為什麼想當老師?」有部分學生口才好,但無法答出有意義的答案,「通常我們審查委員會先判斷,孩子是太緊張,還是沒聽懂問題?我們都會再進一步引導。像是問他:『你的人生終極目標是什麼?』」有學生會回答:『希望當老師後能幫助到更多人、希望能成為跟自己生命中遇到的好老師一樣的人、帶給學生正面的影響等。』但也有學生會一直原地打轉,滔滔不絕的講,甚至把補習班模擬面試的內容都背出來,卻沒有回答到我們的題目。」
林偉文強調,「教育系不想培養只會考試,卻不關心人的學生。」審查委員從面試過程的應對態度中,可以感受得到學生是否具有教育關懷與熱忱。補習只能補口說技巧,但是態度和熱情是補不出來的,甚至可能被補習磨掉。
親子品牌館
當期雜誌
熱門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