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大學犯研所助理教授 沈伯洋:假訊息最可怕的是長期洗腦

沈伯洋認為,若要避免被假訊息洗腦,可從看長文練習專注力開始。照片:黃建賓攝
- A-
- A+
專研白領犯罪的沈伯洋,形容政府、企業挾科技引發的資訊戰,是一場不流血的戰爭,而台灣,已經被捲入這場戰爭。了解假訊息利用大腦和情緒的機制,就有機會戰勝。
滿頭捲髮的沈伯洋,很有喜感,但是他研究的大企業、甚至政府如何穿著西裝做壞事,卻讓聽者不寒而慄。他最近忙著研究的,更是一場國家級的跨國犯罪。憂心台灣的民主受到假訊息威脅和破壞,他成立民主實驗室,不做已經有人在做的事實查核,而是想建立一套中文世界的預警系統,減少假訊息的觸及率。
他學法律,卻放棄當律師,做了補教名師,學生都是準備考高普考、律師、司法官資格考的高材生。曾在美國求學,喜歡美國鼓勵學生表達自己意見,沈伯洋希望,台灣的教育能更強調獨立思考、挑戰權威,才能抵擋假訊息。
以下是他接受專訪,第一人稱自述:
------------------------------------------------------
資訊戰是一種新興的訊息和輿論戰爭,屬於一種現代的攻擊型態,全球都在發生,跟槍砲彈藥是一樣的。不論是公司跟公司、政黨跟政黨、國家跟國家、NGO對NGO之間都會做。
我研究的領域就是白領犯罪。大家對犯罪的理解是殺人、強盜、偷竊,但真正高獲利、高報酬大企業的白領犯罪,大家比較無法聯想到犯罪。最近更出現一種國家級犯罪,國家、政府有組織的散佈假新聞、假訊息,影響選舉,造成社會分裂,影響之大,形同一場不流血的戰爭。
假訊息的威力很強大,不只發生在政治,健康、科技、生活新奇類都有,跟所有人都有關係。假訊息攻擊你的潛意識,犯罪學中有用某種視角的新聞,先讓你產生偏差,到接收真實新聞時自己思考就歪掉。認知心理學中最厲害的洗腦,就是讓你自己得出結論,而不是人家告訴你結論。長期洗腦的結果,等到你自己已經接受了某種意識形態,不用假新聞,你的理解就跟別人不同,那個是洗不掉的。這大概佔8成,這種是比較恐怖的攻擊。
恐懼類假訊息 轉發容易澄清難
《科學(Science)》雜誌說,人會轉發一個訊息,恐懼類是一般類型的6倍。有時不是相不相信的問題,而是他的焦慮可以透過轉發得到撫平。就是因為認知失調反而更想轉,因為我不確定、這好可怕,趕快分享,讓別人來分擔我的焦慮。就像以前有恐嚇信,說你一定要轉發給10個人,不然會怎樣怎樣。假新聞很容易接觸到100人,但澄清丟出去只接觸到3人,他們也不會再轉出去。這是一個不公平的戰爭,時間一旦拉長,人們會記得負面、和情緒、認同有關的訊息。
拜科技之賜,社群媒體出現後,民粹、同溫層變得越來越嚴重。例如虐兒,沒有比以前更嚴重,過去大家會慢慢消化,你有很長時間可以想滿久的。但現在每分每秒都有新聞出來,你就只能速食,馬上一群人就爆衝。那個凝聚力、煽動力就變得更快更廣。
15秒短影音 洗腦最易
短影音的洗腦機制就是,讓預備攻擊的大腦陷入比較柔軟的狀態,讓他速食,快速吸收一件事、快速消化。就像抖音用每10-15秒的街舞小影片,很短不斷散播,洗腦程度最高。用念書來比喻的話,就像數學學了15分鐘,再換科目,就很淺層,吸收不了。
有人說,常看抖音的人最容易被洗腦,因為接收資訊的方式變得很膚淺。越膚淺越容易被洗腦,所以後來印度把抖音下架了。抖音本來就是共產黨統戰軟體,熟悉了10-15秒的吸收方式,很多短笑話、中國式舞蹈,文化洗腦做久了,到時要丟假新聞就很容易。只要100則訊息裡面有一則政治的訊息,就很容易被洗腦接受了。
看長文 練習專注力 就能面對潛意識攻擊
面對潛意識攻擊,要學習媒體識讀,一定要習慣看長文,其實就是練習專注力。被洗腦的大腦呈現柔軟狀態,要你快速接受訊息,其實就是專注力降低,學習成效很差。對年輕人的洗腦比較容易,青少年本來究比較容易衝動。專注力降低造成看長文就不耐煩。
專注力變長可以抵制假訊息,可以進行長遠、脈絡化的思考。
看到一個新聞,習慣去分析文章的立場,有沒有可能是攻擊?會去想來源。若只習慣看爽的,看過就算,那反而比較容易受影響。
我在美國待6年,很喜歡美國教育方式,不要求你學太多,但要獨立思考,鼓勵勇敢表達自己的意見。美國同學不管有沒有看書都可以講出一套,能言善道就是因為從小練習 argue(討論)。表達不同意見很重要,即使老師講到一半都能舉手反對,台灣就會不好意思挑戰權威,台灣重視倫理超過對彼此的尊重。學長姐、司法體系第幾期等等,這些都是不必要的束縛。
資訊戰是先搶先贏。當對方發出假訊息,若只傳到第3個人,你就告訴他,對方在攻擊,就可以有效遏止散播,這是預警系統。我們即將成立「民主實驗室」(Double Think Lab),不做事實查核,只去算來源。若我們可以證實,這個行為模式、這個速度、這個點對點,很明顯是中國來的,建立一套中文世界的「雷達系統」,再回報給第三方平台 FB、Google等,他們就可用演算法讓那個訊息沉到下面去,可以減少觸及。但要算出這個標準需要數據庫,每個來源要1000篇以上文章,要跑數據,要工程師,都很花錢。目前我們還在充實我們的資料庫。
(賓靜蓀採訪整理)
親子品牌館
當期雜誌
熱門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