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查核中心諮詢委員 胡元輝:媒體素養應是全民運動

胡元輝是台灣事實查核中心得到國際認證的關鍵推手。照片:黃建賓攝
- A-
- A+
事實查核永遠在假訊息出現之後。台灣第一個國際認證的事實查核中心諮詢委員胡元輝呼籲,更重要的是全民共同培養媒體素養,練就假訊息防身術,才是杜絕假訊息的最好方法。
胡元輝的頭銜很多:他是台灣事實查核中心的諮議委員、優質新聞發展協會理事長,又是中正大學傳播學系暨電訊傳播研究所教授。他從基層記者做起,跨越報紙、電視、通訊社與數位新媒體,既不像典型的媒體人,也不甘心只待在學校教書。20幾年來,他持續關注公民社會與媒體改造議題,並積極投入新聞業的重建行動。滿頭白髮的胡元輝,也積極和國際連結,替台灣事實查核中心爭取到國際認證。他期待,台灣的大人小孩能免於假訊息的一切危害。
以下是他接受專訪,第一人稱自述:
------------------------------------------------------
台灣事實查核中心於2018年,由台灣媒體教育觀察基金會、優質新聞發展協會共同成立,希望阻止假新聞破壞人群互信的機制。
我們有幾個查核的原則:
全台第一個受國際認證的查核中心
我們以4個全職的編制,目前一週可以查核4-5則訊息。我們用「查核員初核、另一查核員複核、總編審決議」的3階段查核方式,希望做到用嚴謹、科學的方式查核事實。從找最早訊息來源、向當事人求證,向專業/權威的機構(不同領域/立場)求證、求證原始文獻/材料、親身去現場看等方式查核,這部份比較像傳統新聞學。
另外,我們也去學習利用數位查核工具,例如辨識圖片來源、時間戳記、修改歷程、未來跟資策會合作用 AI 協助自動化事實查核。查核報告快則幾小時完成,長則一週,平均需要2~3天,我們不是調查報導,必須把時間壓縮在可行範圍內。
根據美國杜克大學的統計,到今年6月止,全球有188個活躍的第三方事實查核計畫,有60幾個經過「國際事實查核組織」的認證,台灣事實查核中心就是其中之一。具備這樣的查核權威性,我們得以和 Google、FB、 Line 等大平台合作,提供查核報告,讓查核結果更有效應。
Google、 FB、 Line 這些大平台的使用者非常多,影響很大,他們都有公共責任,而如 Google 旗下的 YouTube、FB 旗下的 IG、Whatsapp 都很多青少年使用,我們都很關注。
這些大平台都說,「我們是平台,不能管制平台上流動的訊息,否則就是對言論自由的壓制。」但現在國際主流都說自己是 something in between,介於平台和媒體之間,既不是純粹的平台,也不是傳統的媒體(但又有媒體的功能)。數位時代下媒體定義已經改變,FB的演算法就是編輯的功能,決定你看頭條的順序。
打假不能只靠查核中心 全民都該動起來
今天,假訊息非常多,但我們能查核的量有限,而且永遠在假訊息出現之後。因此我們認為,媒體素養應當是一個全民運動,幫助每一個公民練習防身術,大家都有這個覺察,能對不實訊息有所防備,了解不實訊息會造成傷害,而且懂得如何辨識、不被它誤導。
要推動這個全民運動,需要參與其中每個stakeholder(利害關係人)都加入:
1. 教育體系
從教育部到各級學校,這塊很重要,但這部分有點慢,2002年成立媒體素養委員會,委員們合寫媒體素養政策白皮書,那時主力在大學,後來編過一本高中生用的媒體素養教材。但後來預算被刪,媒體素養委員會解散(我當時在公視,是末代委員)。
今年4、5月教育部正式成立媒體素養教育推動委員會(我也是委員之一),希望集合政府和民間的努力,建立一個推動媒體素養教育資源網,把已有素材放進去。因為現階段老師面臨最大問題是,教材哪裡來?我們也已經開始進行師資培育。現在開始拍一系列動畫短片,告訴大家媒體素養是什麼?如何辨識假新聞?教育部終於動起來。
2. 社會教育
除了民間基金會、業者外,社區大學和公共電視是2個支柱。公視曾有過和跟媒體素養相關的節目,如沈春華主持「別小看我」,但已不適合數位時代。明年5G也許就要發照,台灣在國際上領先,但我們的媒體素養要更加把勁。
3. 民間非營利組織
例如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媒體改造聯盟(包括長期監督媒體的台少盟等50多個組織)。還有企業基金會,如富邦文教基金會的青少年發聲計畫等,有心於此的組織,都應該納入。
這是一個長遠的工作,因此我們現在正在轉型為基金會,希望幫助台灣成為有優質新聞品質的公民社會。
(賓靜蓀採訪整理)
親子品牌館
當期雜誌
熱門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