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光老師:學會好好生氣比不要生氣重要

插畫|長尾巴
- A-
- A+
沒有人喜歡生氣,偏偏小孩自我控制能力不夠成熟,情緒往往說來就來,責備或安慰他都不是好做法。
孩子鬧情緒,不是要求他忍耐,一直壓抑自己的委屈。情緒是一種選擇,只要教孩子換個念頭,結果就會不一樣。從情緒發展的理論來看,過去多是使用「情緒控制」這一個詞,意思是:你要「控制」自己的情緒、不要生氣……感覺起來有點負面。近年來,改為使用另一個詞—「情緒調適」,意思是:使用策略或技巧,幫助自己脫離負面情緒。
五歲半前情緒控制未成熟
如同故事中的奇奇一樣,自己在做事,別人卻一直請他「幫忙」,奇奇因為不斷被打擾而不開心。當然他可以選擇生氣、不理人;也可以選擇委屈自己、當濫好人;或是轉變一下念頭,教會大家換電池、修理機器人……只要換一個想法與選擇,感受卻會大大不同。
情緒不需要忍耐,但也不可以隨意發洩脾氣,而是使用符合社會規範的方式,幫自己脫離壞情緒。當我們在引導孩子做情緒調適時,必須要注意兩件事情:「年齡」和「嘗試」。
1、年齡與情緒控制能力有關
在五歲半之前,因為自我控制尚未成熟,因此情緒往往是直覺反應,需要大人協助才能找到合適的方式。這時要孩子自己控制,往往會有點困難,事先教導孩子適合的策略,先讓孩子模仿比較容易成功。
2、多嘗試不同情緒調適方式
當孩子開始嘗試使用「策略」來避免壞情緒時,只要符合社會規範,爸媽不必刻意糾正。例如:孩子因為怕輸,所以轉移焦點要同伴換另一個遊戲,只要孩子們彼此接受就可以。這時爸媽不要突然跳出來,堅持孩子一定要繼續玩下去。如果要說大道理,也請等到事後再私下跟孩子說明。
孩子畢竟還是孩子,要想出一個完美的計畫是有難度的,更不可能如同大人思考周密。因此,當孩子還在練習與嘗試時,不要澆孩子冷水,這可是非常重要的關鍵。孩子會在五歲半至七歲之間,透過團體生活的練習與回饋,漸漸提升情緒成熟度。當然不能否認,如果家中有哥哥姐姐示範的孩子,更容易掌握到情緒調適的策略,畢竟有人可以模仿與學習。
不在孩子生氣時落井下石
當孩子被壞情緒困擾時,不要責備孩子,那只是落井下石;也不需要特別安慰孩子,因為無濟於事。最好的做法是問他:「你覺得呢?」並引導孩子想出三個調適方式,即使很荒謬、很搞笑都沒關係;然後讓他猜猜別人的反應,再從中選擇一個「最佳方式」。透過這樣的練習,孩子漸漸能學會情緒是可以選擇的,自然也漸漸能學會如何調適自己的情緒喔 !
作者介紹│廖笙光
奇威專注力教育中心執行長,被小朋友們暱稱「光光老師」。專長為兒童操作知覺整合評估、兒童發展訓練、感覺統合治療、親職教育等。
了解更多:
親子品牌館
當期雜誌
熱門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