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小說閱讀的N種思考――文學對話錄

(吳昌政提供)
- A-
- A+
國藝會「小說青年培養皿」計畫來到最終篇,透過參與計畫教師分享教學現場的經驗,看到長篇小說之於青年的影響力。本篇文章邀請到建國中學的吳昌政老師與科園實中的郭珮貞老師來筆談。從彼此對文學與文學教育的看法展開,進而談到教學現場如何在閱讀課程中帶領學生走進長篇小說。當老師引導學生走進長篇小說的世界後,老師如何讓開、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
一、文學是什麼?能吃嗎?
郭珮貞(以下簡稱郭):很榮幸能與昌政老師進行這次的筆談,聊聊對文學與文學教育的看法。能否先請昌政老師簡單談談你對文學的看法?
吳昌政(以下簡稱吳):
我覺得文學中的情感和思想,是人性的萬花筒,他讓我們看見人的複雜與豐富,引發我們生命的感受,從而思索一些永恆性的價值命題。用比喻來說的話,文學像是鏡子或者探照燈,讓我們照見自身或者世界的真實。這樣的真實根源於人的存在感受與情感需求,不是考古證據那種意義的真實。那珮貞老師認為文學是什麼呢?
郭:
我倒是比較衝突一點,我覺得文學中的溫柔與殘酷,是既矛盾卻又寫實的存在。透過文學,人性與這世界最黑暗的一面都將揭露無遺,但也正是透過文學,人的靈魂得以超脫那些現實的束縛進而用同理去看見自己視線以外的世界。既然談到了文學,放在教學的視野中,昌政老師您認為高中課程該培養學生一個什麼樣的文學視野或文學素養呢?
師大附中、建中學生於2019台北國際書展暢談新世代的文學觀
(由左而右:何峻德、譚至均,國藝會提供)
二、關於文學教育的想像與困境
吳:
首先我覺得「文學」的學習應該和語文應用的學習區別開來。文學的價值不在實用。人生的價值是多元性的,實用很重要,但不只是實用的才有價值。文學不可被取代的價值恰好就在於超越了實用的領域。文學教人怎麼「同情共感」,了解與被了解,愛與被愛,這是生命發展的需求。
親子品牌館
當期雜誌
熱門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