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孩子過濾爭議新聞,是為他好嗎?

照片:shutterstock
- A-
- A+
愈來愈多家長會替孩子過濾媒體或書籍上的爭議性話題,就好像過去的家長會先把食物放到口裡嚼一嚼再給孩子吃。但專家建議,遇到爭議性話題,我們當然可以跟孩子討論,但應該讓他們做出自己的結論。
近日,美國童書作家羅賓·史蒂文森(Robin Stevenson)因為將知名 LGBTQ 運動家哈維·米爾克(Hervey Milk)的童年經歷寫成繪本,造成保守派家長擔憂,史蒂文森原訂赴芝加哥舉行的發表會,遭主辦小學取消。儘管校方表示此事與史蒂文森作品中的 LGBTQ 內容無關,仍然引發討論。
該校一位家長在社群媒體上寫道:「學校在邀請爭議性講者到校演講前,應該先通知家長。應該給家長充分的時間去了解這些講者的主張,跟他們的經歷,這樣我們才能先跟孩子討論這些問題,並決定是否要讓孩子參加這些活動。」這位家長發言中立和平,在討論的過程中維持理性,贏得許多認同。
《華盛頓郵報》與《芝加哥論壇報》報導指出,在當前的政治氛圍下,愈來愈多家長會替孩子過濾媒體或書籍上的資訊。但是,教養專家仍然認為,在面對爭議性話題時,我們可多多跟孩子討論,但應該給他們機會做出自己的結論。
從爭議性話題 學習尊重多元意見
撇開意識形態不談,當孩子在我們不知情的情況下,接觸到我們不贊成的話題時,我們應該採取什麼樣的態度?
「作為一個好家長,你不需要也不可能知道每一件別人可能會對你孩子說的事、並且一一與他們先討論。」教養作家米歇爾·伊卡德(Michelle Icard)建議:「第一,你又不是千里眼、順風耳,如何做到這一點?第二,就算你是千里眼、順風耳,幫孩子預先把每個爭議話題做出結論的意義是什麼?」她指出,好的教養是創造一種你與孩子之間的特別關係,讓他知道「你可以跟我討論任何事。不論這件事令我困惑、令我生氣、令我興奮,我都願意聽,而且願意尊重你的想法、跟你討論。」如果我們的目標是過濾所有孩子可能接收的訊息,我們一定會失敗,也會令我們與孩子的關係惡化。
當我們願意對孩子接觸到的爭議性話題敞開心胸時,我們才能讓孩子看到我們對這些議題也是真正地感到興趣,願意與他們討論,並從中學習尊重不同的意見——而且,就算他們的結論與我們相左,我們仍然愛他們,爭議性話題不會影響我們的親子關係。
親子品牌館
當期雜誌
熱門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