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小孩快五歲了,做事總是沒耐性又愛生氣,不管玩遊戲或做任何事,只要遇到玩不過的關卡或自己做不來的事就開始生氣,好好指導他如何做,他總是聽不下,多次下來換來我的生氣與他的哭泣,這樣的事幾乎每天都在上演。當父母遇到這種情況到底該怎麼處理,才是對小孩有幫助?
大多數的孩子都是自我中心、追求立即滿足的。而教育在做的,就是教導孩子去尊重別人,兼顧別人需求,而後適應社會。要教育孩子從「自我中心」到「尊重別人」,過程相當不容易。該怎麼做,主要有兩種主張:一種認為父母要有權威;另一種則是父母要多說道理的民主教育。
我的觀察是,以兒童的心智狀態來說,「權威式領導」比「民主教育」來得適合。理由很簡單,因為孩子的年紀小,對事物缺乏判斷力,無法做出適當的行為。直接告訴孩子怎麼做,孩子會迅速接受;講道理反而讓他覺得混淆。
舉例來說,孩子可能會一直想吃糖、搶別人玩具、大發脾氣...;因為他缺乏生活經驗,並無法理解這些事情是不對的。這時候,父母如果堅持民主教育,要跟孩子「講道理」,事情就會很麻煩。例如:他不曾蛀牙過,你跟他說「吃太多糖會蛀牙」,他怎麼理解?你說「亂買玩具很浪費錢」,他怎麼知道金錢可貴?
更麻煩的是,許多事情並沒有對錯之分,父母根本沒有立場說服孩子。例如:「買玩具」有何對錯?父母解釋「你的玩具已經很多了」、「我們沒有錢」、「這個玩具又不好」...;但孩子可能說「我就是要啊」、「我們有錢」、「這個玩具好」。父母有理由反駁孩子嗎?我認為沒有,畢竟喜好是主觀的感受,孩子喜歡就是喜歡,想要就是想要,不需要理由。因此,遇到這類問題,講道理是行不通的,堅定且迅速的跟孩子說「不」,反而會讓孩子穩定下來。
回到你的案例中,立下規則,告訴孩子:「你可以自己玩,也可以問媽媽。但不管是自己玩或問媽媽,都不能夠發脾氣。發脾氣,玩具就收起來。」確實的執行這個原則。如果這麼做,孩子還是一直哭鬧,原因可能是父母的權威沒有建立。有的父母可能會擔心:「如果我太過權威,孩子會不會缺乏主見?」我的答案是,給孩子太多自由跟不給孩子自由是一樣糟的。正確的教育方式是,隨著孩子能力的成長,父母漸漸放寬對孩子的控制。(楊順興 凱旋醫院臨床心理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