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雖然目前國內公立學校絕大多數仍屬學區制,但憲法同樣保障人民有居住與遷徙的自由,因此家長為了孩子就學而遷戶口、購屋的情況時有所聞。就目前制度而言,家長的確可以透過「用腳投票」,提早將戶口寄籍至親友處,默默行使自己的教育選擇權。
學區劃分,老實說很難「皆大歡喜」,也一直是教育主管機關的「敏感」課題。以目前現況而言,學區的劃定,是各縣市教育局根據人口、交通、社區、文化環境、行政區域與學校分布的諸多因素後綜合考量的結果,但卻也並非一成不變。如各縣市教育局都設有「學區劃分及調整審議委員會」,可透過學校或區公所提案,再透過包含教育主管機關、家長、校長、專家學者在內的委員會,共同審議是否適宜調整學區。
另外,受到少子化影響,如今也有些部分學校是不限學區就學的開放學區學校。這些學校通常規模較小、學生人數較少,但所處地點也稍嫌偏遠。若孩子不適應原本學區所屬學校,這些開放學區學校也是另一選擇。
至於私立學校,基本上是以整個縣市為招生範圍,因此只要設籍在縣市範圍內,不必遷戶籍均可就讀。
要提醒家長的是,孩子不適應學校或老師時,可以先釐清老師在言行、教導上是否達到「不適任教師」界線。若不是,則家長不妨先試著調整自己與孩子的態度與想法,或是透過溝通尋求解決之道,這才是更積極的因應方式。
畢竟,學校如同一個小社會,我們很難保證孩子未來都能碰到深得我心的「麻吉老闆」,適應學校師生相處之道的過程,何嘗不是適應未來職場環境的暖身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