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專業兒童職能治療師,現為適健復健科診所副院長、百能腦科學研究中心首席教練,女兒是罕見疾病雷特氏症兒童,因而更致力於身心障礙兒童的復健治療,目前也是台灣雷特氏症病友關懷協會副理事長。
從法文翻譯的《到底是誰呀》、《到底誰是假裝的》這兩本書,乍看之下簡單的偵探題目,其實需要孩子觀察力、視覺記憶、空間概念及配對能力,而且不是丟給孩子就能看到效果的,是需要爸媽跟著孩子一起「玩」!
初次學習注音符號對孩子來說常是一大挑戰。《5分鐘玩出專注力》作者張旭鎧教父母如何讓孩子從遊戲中建立學習動機,讓ㄅㄆㄇ不再是孩子的夢魘。
有些小孩被家人以外的人抱或接近,會想躲開, 他們可能不是真的害羞,只要多一點觸覺刺激,情形就會改善。
學齡前孩子必須要「動」,才能提供大腦前庭神經系統良好的整合, 當大腦得到足夠的速度刺激感覺,孩子就不會如此的好動,自然靜得下來。
請爸爸、媽媽回想自己的小時候,那時的玩具是什麼?一片鬥卡、一張貼紙就可以讓我們高興個老半天,為了孩子的未來,真的要花那麼多錢買玩具嗎?
醫學院畢業後,進入兒童復健的領域,每天還是面對著自閉兒與過動兒,根本忘記了考慮將來要不要有小孩的問題,直到結婚、女兒出生。
為什麼要孩子自己畫迷宮?設計迷宮的過程中,孩子必須仔細觀察,才能知道要在哪裡畫線,而最後把迷宮描繪出來的過程,需要孩子的耐心與肌耐力,許多孩子畫到一半就會喊手痠,這樣的孩子通常在寫字的時候也會出狀況!
這個時期的孩子,在大動作發展上應該加強的是行走的平衡,所以除了滑步車或三輪車外,我們可以從幾個遊戲來提升孩子整體平衡能力!
兒童發展其實真的不該「照書養」,因為每個孩子都有個別差異,更不能從一個專業面來斷定孩子應該接受如何的教養。
我們平常對於孩子是否專心的判斷在於孩子的表現,所以孩子上課時看著老師會被認為專心,如果孩子此時看著窗外,那麼就會被認為不專心,然而孩子即使看著老師也有可能在恍神;孩子望向窗外,卻可能聚精會神地聽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