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媽媽吶喊:我們需要彈性配方奶、親子同室措施

「只要寶寶健康,喝什麼都好」,台灣大學醫學院小兒科副教授李秉穎說,母嬰親善的核心是「母嬰」,而非母乳。

彈性親子同室,滿意度更高

知名精神科醫師鄧惠文自述,產後因為親子同室,差點讓她從醫生成為病友。

在台灣的母嬰親善醫院認證基準中,「實施親子同室」占了17分,醫院需靠產婦24小時親子同室的比例得分,細瑣條文配分讓親子同室作法失去彈性,一不小心就成為媽媽的惡夢。

24小時親子同室,實證上有助於哺餵母乳。《親子天下》網路調查中,有62.2%的媽媽認同產後親子同室有助於哺餵母乳。但,調查也發現,選擇非24小時的親子同室的媽媽,對於同室經驗滿意度更高,有65.9%,比起24小時親子同室的媽媽,足足高出15.3個百分點。

台灣的母嬰親善醫院認證基準中,細瑣條文配分讓親子同室作法失去彈性,一不小心就成為媽媽的惡夢。

非24小時親子同室滿意度更高

當被受訪者被問到,真正讓產婦有感的母嬰親善院所,應該提供哪些措施或支持,也有62.5%的媽媽認為應該要能「不強制母嬰同室」,只有5.8%填答者認為應「產後24小時母嬰同室」。

「親子終究會同室,何必急於一時?」禾馨婦產科專業母胎兒醫學中心院長林思宏認為,父母與嬰兒成為一家人,需要時間調適,政策應該給彈性,避免操之過急。

母乳哺餵運動,始自奪回母親被商業利益剝奪的自然權利,推行至今,媽媽們已普遍接受哺餵母奶的好處。如今社會和政策缺乏的,是對母親自我選擇的尊重。調查裡,有將近5成的媽媽認為「醫護人員對於產婦不願或不能餵母乳時,須能有同理心」。每位媽媽的狀況不一,每個寶寶都是獨一無二,又如何能以標準化方式養育小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