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是寶寶,媽媽也值得獨一無二的對待

尋求協助的希望破滅。離開醫院前,我看著牆上母嬰親善的海報,心裡覺得很諷刺,彷彿是因為「做不到母嬰親善」才要張貼出來的標語。

一個立意良善的政策如何變成壓迫?當時政策目的是為了打擊配方乳帶來的種種亂象,怎麼會到最後惹來母親們的反彈?

真正的母嬰親善應該是什麼?

在這次採訪中,遇到許多人都希望匿名處理自己的想法,當然,更有人因為議題敏感直接拒訪,不願發表任何意見。因此,為了更廣泛地收集意見,我們想到以問卷的形式,希望用一個宏觀的角度看待此事。其中一題用開放題的方式,向媽媽們提問,請她們寫下「哪些話哺乳媽媽聽到會感到很有壓力?」對比過去開放題經常被略過不答,這次我們回收上千份的問卷裡,有約8成的媽媽寫下自己的心酸史,寫不夠的,還在最後的意見欄發表想法。我也才知道,原來聽到這類話感到壓力不是只有我,許多產後辛苦哺乳的媽媽都是。母嬰親善政策實施近20年,我想這條路上,真是充滿了媽媽們的血淚。

當然過程中,我們也有遇到非常多開心哺乳的媽媽,她們可能透過醫護人員的細心照顧,泌乳顧問的額外幫忙,或是採取溫柔生產,在產前就對哺餵母乳有所準備。這些人給我們的啟示與意義是:醫療院所有沒有充足的人力?有沒有尊重與關心產婦的自主權?比起分分計較的評鑑認證,這些似乎才是真正的母嬰親善。

在國民健康署提出政策調整的同時,我的小小希望是,不只寶寶是獨一無二的,媽媽也是。不論在生產、哺乳都可以擺脫一些標準化的流程,開放一些彈性的作法,讓我們好好愛小孩,做一個我們心目中「剛剛好」的媽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