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的餵母乳競賽,誰是贏家?

20年的餵母乳競賽,誰是贏家?
作者:張益勤/2018-03-21 │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從奶粉鼎盛的時期,到回歸母乳權運動,台灣跟隨世界的腳步,開始推動母嬰親善制度的醫院認證,也締造出台灣超越國際的母乳哺餵成效。看似美意的政策,為何讓許多哺乳媽媽們心力交瘁?

「生完第一胎,我情緒近乎崩潰,撐著,睡睡醒醒,緊盯著時鐘,每天都在身心俱疲中坐著月子監......那時候,萬籟俱寂,只有電視放著螢幕及微小的聲音,我才感覺自己勉強能恢復喘息,跟這個世界稍微連接。直到下一個擠奶時間到來、下一個讓人心驚的電話聲響起:媽媽,寶寶餓囉,要不要餵奶?」

女外科「小劉醫師」劉宗瑀是兩個孩子的媽,在部落格上寫下自己血淚斑斑的育兒經。

生孩子哺餵母乳本該是天性,天經地義。但隨著社會與生活型態變遷,餵母乳逐漸有了困難和變化。

台灣母親產後1個月純母乳哺育率,自母嬰親善推動後回升 ▲ 資料來源:行政院衛生署88年度科技研究發展計畫、國民健康局98年年報、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網站利部國民健康署網站

衛福部資料顯示,1960年代,台灣地區哺餵母乳比率高達94.5%,直到社會逐漸富裕的70至80年代,配方奶被視為「有錢」的象徵,就像擁有名牌包一樣,許多家庭的寶寶開始喝配方奶。1989年台灣的母乳哺育率急降到5.4%。

20年前踏入婦產科這一行的四季和安婦產科診所主治醫師陳鈺萍,見證了台灣奶粉強勢進駐醫院的鼎盛時期。她回憶「產後開退奶藥給產婦是醫囑單上的常規;媽媽也要填寫一份『奶單』指定品牌,讓嬰兒室餵小孩配方奶」。

當陳鈺萍自己懷孕時,雖然堅持要餵母乳,因為自己的醫生身分,仍然有配方奶公司主動寄了一整箱自家產品到家裡「優待」她。但最令她難過與無奈的是,即使生產前簽了親子同室的「同意書」,產後寶寶還是被送到嬰兒室,餵完奶又要把小孩「還回去」。當時許多跟陳鈺萍一樣想要餵母乳、親子同室的媽媽也有同樣無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