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的餵母乳競賽,誰是贏家?

根據《親子天下》的調查,扣除目前仍在哺乳的母親,5成6媽媽哺餵母乳時間,並未達到當初自己設定的預期。未達預期的原因有近7成是因為「奶量不足、追奶不成功」,其次是哺乳後身心不適,如肩頸痠、背痛、煩躁、憂鬱等,占了4成8。

而產後哺餵時間「有或超越自己預期」的母親,過半數表示,在產後醫院學習餵母乳時,是「沒有壓力」的。這代表了,輕鬆自在的學習哺乳,反而能讓母親更能達成自我設定的哺乳目標。

國健署:尊重產婦自主、推動共同決策

母嬰親善醫院認證實施17年,政府也曾多次調整認證條件,希望降低醫院行政壓力。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也回應,母嬰親善認證與醫院評鑑綁樁的部分,從過去各級醫院都要計分,現在只有在醫學中心的醫院評鑑裡「配合國家衛生政策及其他相關政策」中,保留「例如,母嬰親善醫院認證」條文,其他規模較小的地區醫院、區域醫院已排除。

今年,國健署預計再針對母嬰親善醫院認證條文做調整,最快今年中可以展開試辦。國健署署長王英偉表示,未來的母嬰親善認證至少有兩大方向的調整:一是將母嬰親善認證作業和「健康促進醫院認證」整合,減少醫院行政作業負擔,另一則是把特定的認證條件,譬如親子同室率,改為「加分制」,鼓勵但不強迫。「希望大家不要只看到分數,很重要的是母嬰親善的精神」,王英偉說。

此外,配合衛福部將「醫病共享決策」(Shared Decision Making,SDM)列為醫療品質及病人安全的年度目標,在母嬰親善政策上,也將請醫院提出各種不同處置的實證資料,讓產婦充分了解每個決定的優缺點,再做決定,更重視產婦的自主權。

台灣推行母嬰親善政策近20年,哺餵母乳觀念已經深植人心。絕大多數媽媽都希望能餵母乳,只可惜常力不從心。媽媽們需要的並不是計分比賽般的母嬰親善條文,而是更多體貼、同理和多元彈性的支持。母嬰親善政策要在台灣的醫療文化下做到真正讓母親感到「親善」,還有長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