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培瑜:推薦大人也喜歡的繪本書單 (5本)
主題分類:品格教育 / 環境教育
推薦人:陳培瑜

看不懂的書也還是要看

The Lost Thing《失物招領》 

文、圖:Shaun Tan陳志勇

出版:Lothian Children's Books

《失物招領》也是在此心境下成為我生命中極為重要的繪本之一。

經常在海邊行走,敏感度極高的人總是能在海水的氣味、浪花、溫度中感受到些微的小小差別。但《失物招領》裡沙灘上走失的生物,「其他人似乎都沒注意到它的存在」(頁3),但是它分明有著不同於玩耍中的人們的巨大、深紅色身軀,和「詭異──那是種傷心、失落的表情。」(頁3)

如此的不同,引起主角的行動,他說:「我的好奇心很自然地被挑了起來。我決定前去調查。」調查過後,原來「……就只是弄丟了!」(頁9)被弄丟的巨大身驅,要如何協助找到棲身(心)之處?主角首先來到一個看似適合的高樓,但一經外表看似清潔工的人提醒,主角知道自己或許找錯了地方。清潔工說:「要是你真的關心那東西,你就不該把它留在這裡。」微小的聲音說著。「這是徹底遺忘、拋諸腦後、文過飾非的地方。來吧,這個你拿去。」(頁20)

初看此書,是在經營凱風卡瑪兒童書店之時,畫家陳志勇的畫風及說的故事,並非庶民小菜,能夠第一口就感覺到美味,其作品極需要讀者準備好:足夠的耐心、信心和對於模糊曖昧不清故事的高接受度,才能一口接著一口,感受他所烹煮的繪本美味。

就像《失物招領》一書,光是在蝴蝶頁上的77個不同圖案的瓶蓋,就讓我當時在書店裡還沒完成其他書籍的上架工作之前,就忍不住直直坐在書店的地板上左翻右看了十幾次。

這本書後來當然持續放置在凱風卡瑪的書櫃上,以書店經營者追求利潤的情況下來檢視,這本書過了三個月到半年早該下架退回;但身為讀者的我卻固執地相信《失物招領》裡那個弄丟的東西、那位幫助找去處的主角、那些城市裡視而不見的人們……一定是某個讀者的閱讀靈魂裡極需要的「失物」,我的書架只是先幫忙保管著這個故事,等到有一天遇見了某個需要找故事的人,這本書自然就會找到了主人──他或許會「愛」這個故事,也或者他自己就像是弄丟的東西!

陳志勇的書,真的不好懂,因此常有人問我:「這本書到底是什麼意思啊?」之類的問題,我只好挪用書裡主角的話說道:「嗯,說完了。故事就是這樣。

我知道,它沒什麼特別深刻的意義,不過,我從來沒說過它有。

所以也別問我它有什麼道德教訓。

我的意思是,我不能說它最後去的地方就是真正的歸宿。老實說,那裡所有的東西也並非真正屬於那地方。不過,他們似乎都還滿快樂的,所以,或許這已經不重要了。我也不知道……」(頁28)

如此靜態地描述著「那個東西」的歸宿,陳志勇給了讀者一個令人安心的交待。至於「快樂」的品質,恐怕得是讀者該負的責任──自行虛構想像,不論你是內心複雜、感情強烈或是仍在感動的距離之外,在闔上書本之後,故事仍得持續,未完。

至於懂不懂,似乎不足以在此相提並論,作者離萬里之遙,他不會在意的。他想說的,都在書裡了!

沒有字就看圖



PRAIA-MAR (海邊的沙灘)

文、圖:Bernardo Carvalho

出版:Planeta Tangerina

初見PRAIA-MAR是在2014年台北國際書展版權交易區。雖然看不懂書封上的題名,但封面圖上9位姿態形貌各異的男女在湛藍海洋旁的自在模樣,是長居東海岸十多年的我,似乎都未曾感受到的自在。

翻看此書,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畫家只用了紅橘色、白色、黑色和藍色,並且在毫無文字的說明下,讓看似單調的用色,將在沙灘上、在海水裡的人畫得像是有千百種動作、感情和思緒,等待讀者透過觀看去共同感受海的召喚。此外,畫裡的肢體線條和海水的描繪,是以極為精簡的線條和色塊所組成,初看個別畫面會覺得很像是海邊的人物靜態畫,但只要不中斷地看完整本書,書裡每個主角的動作和姿態就像是動畫般地活著跳了出來。

更棒的是故事的結局。在倒數第三頁裡,露出半個人身的戲水人,在水裡的身體倒影已有魚的形態;再翻頁,人似乎全沒入水裡,只看到水裡的影子;最後一頁,影子則全部幻化成魚,向遠方游去。連續三個跨頁的安排,展現人與自然之間的生命連結,寓意深遠。

因此我第一次在無字書裡感受到:無字的設計,是為了讓讀者能夠藉由圖畫的引導而盡力開展想像的空間,並在與真實世界平行流動的想像世界裡盡情享受似真如幻的故事。

習慣聽故事、說故事的成人,來到無字書前,總得從「看故事」開始,尤其是對於已經熟悉用文字擷取訊息、找到對話起點的成人來說,無字書經常讓人覺得摸不著頭緒。但若願意帶著挑戰自我的心情,我總是極力鼓勵成人以無字書做為進入繪本的起點,喚醒喪失已久的讀圖能力,讓圖畫引領初心。

以繪本對看人生──海洋,是我長居東岸時期最常獨自拜訪的朋友,經常不講半句話,海就能將我再次扶穩,讓我轉身背海而起地行走,力量十足。

花園小沒關係,只要你力量大

《走進生命花園》 

文:提利.勒南|圖:奧立維.塔列克

譯:柯蕾|出版:米奇巴克

那麼書外的真實世界呢?

《走進生命花園》是一本逼迫讀者把眼睛帶到真實世界不完美場域中的好繪本。因為書裡講述了戰爭、飢餓、貪婪的社會境況,而這些場景,書裡的孩子,一直看在眼裡,但孩子並不抱怨,也不憤怒,他(她)只是想著「應該」怎麼做,才能讓世界變得更好。像是「讓雨水灌溉在沙漠上,挖掘流著水和牛奶的河流」、「和別人分享金錢、麵包、空氣和土地」、「把海洋清洗乾淨,然後坐在大海前面,自由地夢想」。

書裡主角直視著世故險惡,並且生動的描繪出用力扭轉後的理想世界場景,這是因為感性還是理性?

成人或許難以想像,孩子也可以造成改變。但,孩子如何改變世界?

作者提利.勒南給了讀者希望,他將故事主角設定為「一個尚未出生的孩子」,讓一直看著這一切的孩子「決定……出生!」

新生就有了希望。否則,轉身可見的真實生活,讓人如此悲傷;難道就真的只能再轉身低頭,一昧地躲進書裡的世界?此時此刻的世界正在以摧毀自我而活,但無奈的是,我們卻又都得靠此而活。因此,土裡的新芽、不斷既起的生命,似乎可以是所有事物的解答和努力的原因──而這也是我喜歡這本書的原因。

人生的確有許多災難,但災難並不是全部,不論是道德性的束縛、心靈層次的解脫,人都必須不斷在極為複雜的想像王國裡,建構著生存的態度,否則如何面對人生中不間斷的災難?

等公車時真的可以想很多

 

《搭公車》 

文、圖:荒井良二|譯:林真美

出版:青林

《搭公車》前背著又大又多的行李,漫長等待、等到了公車又不一定上得去公車……這算是一種災難感受嗎?

書裡的主角一開始便說:「我要搭公車,去很遠的地方。」

等公車的地點似乎是在沙漠裡的一個紅磚小亭,只有主角一個人在等公車。圖畫裡太陽暗示著熾熱的高溫,但主角卻說:「天空好藍,風輕輕的吹。」

等待著的公車呢?

「公車還不來」,但是來了一台牛車──在此頁中,作者荒井良二刻意將視角抬升,帶領讀者從高空俯視公車亭和牛車,丁點大的尺寸對照著無垠的沙漠和不斷升高的溫度,「等公車」這件事情的難度變得更高了!

故事繼續寫道:

「然後我打開收音機。這個音樂我從來沒聽過。

咚咚啪咚

咚啪咚

公車還不來。」

沙漠裡的收音機,是真實的嗎?它能收聽到多少距離外的電波?作者似乎是藉由詩歌和音樂的珍奇世界來表現一個幻想中的現實,以更加神秘的世界暫時取代了真實的沙漠、真實的公車亭!

身為讀者,我在故事中感受的一貫不明言說盡的隱喻,其實是我身為讀者的「翻譯」,為自己詮釋故事的方向。若說荒井良二的《搭公車》是故事的起點,讀者心中的解譯也絕不是憑空創作。

故事裡繼續等著的主角,端坐的姿態始終沒有改變,就算在他面前經過了一輛大卡車、騎馬的人、騎腳踏車的人,天也黑了,他卻始終沒有展現出不耐煩、久等的憤怒,他都只是說著「公車還是沒來」!

然後他睡著了,躺著,滿天星空下的一宿,不知道他睡得可好?還是他坐了一整天的沙漠,其實就是場夢境?

第二天,太陽從東方升起,直到太陽來到了頭頂正上方,公車還沒來。

總算「來了,來了。塵土飛揚,公車終於來了。轟﹣﹣﹣﹣﹣」

「可是,客滿了,上不去。」

怎麼辦?

這個等待令人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象,當我第一次看完此書後忍不住揣想:「等待著的,真的只是公車嗎?」或者,書裡始終沒有交代的遠方,究竟有多麼美好,值得主角大包小包的千山萬水直奔而去?

這本書實在很適合「喜愛問題甚於答案的人」,也就是說,書本不僅只是給予答案。荒井良二的創作經常以反映社會議題,《天亮了,開窗囉!》就是為核災後的日本社會所作。對於看似充滿失落感的社會而言,文學和藝術的創作者在創作時對於社會議題的介入不論是訴諸理性思考或是感性訴求,都是期望引起讀者對所處社會有所反思,《搭公車》於我而言,正是這樣的繪本──看似簡單少字的故事,但作者相信讀者的本質必定是在閱讀中思考。

找到一隻熊

《熊啊》 

文:星野道夫|攝影:星野道夫

出版:天下雜誌

這就是閱讀的迷人之處:初始的閱讀,故事是吸引我們持續的動力。漸漸地,書本帶領我們看到社會的真相,就像是那位叫喊著「國王根本什麼都沒穿」的孩子,一路引領,讓所有渴求看盡世界多元樣貌的人,在書本裡得到滿足,甚至開啟改變人生的關鍵之路。

有日本國寶生態攝影家之稱的星野道夫走上阿拉斯加,正是回應了書的召喚。十六歲時的他在二手書店看到阿拉斯加的攝影集,為其震撼,決定此生必定要往那裡前去。多年後他總算成行,《熊啊》一書中起始就寫道:

「我一直期待見到你。

在遙遠的童年

你在故事裡

但是 曾經

神奇的體驗

讓我在路上

突然想起了你

在搖晃的電車中

在過馬路的霎時

我想到

你或許正在一個

不知名的山裡

重步行過草叢

跨過一棵

倒塌的巨木」

多年後,他長期在阿拉斯加野外,透過鏡頭擁抱連綿無盡的大地。根據他自己的說法,雖然自然生態攝影是將自身曝露在高度危險的自然場域之中,但他從不帶槍,這是為了避免自己在自然裡放鬆。但也因為如此,1996年他意外死於森林中,時年44歲。

在許多書單的作者中有很多人其實比星野道夫偉大,但是星野道夫的人生觀及長期在阿拉斯加的行動實踐卻深植我心。

閱讀的意義因人而異,於我而言,在累積不斷的閱讀思考和生活環境中,人必定會對某些事物產生習慣性和依賴性,於是可預測性的生活好像才是追求的人生重點,但是卻也在無意中使之變成了意識形態和刻板印象。

但是不可預測的明天,甚至是下一秒鐘,好像就只能是文學裡的生活!於是當我看到星野道夫的《熊啊》書裡的攝影作品和文字時,所有可以立即指認、無法辨識的自然環境,都讓我深深著迷。

雖然我不是一個在野外生活的高手,但自然其實一點都不難懂,大地所給予每一個人的意義也不盡相同,甚至代代之間都有差異,但我始終相信:所有從自然給予人類的意義,絕不是平庸無奇的!

自然環境與人類文明發展之間的核心問題始終沒有改變,但此一核心問題究竟是在為自然請命、為自然辯護還是在以更積極的作為服務人類的需求?直到世界末日來臨之前這個問題都不會有拍板定案的結論。只是人與自然之間的複雜互動,我似乎在這本書裡看到明亮的方向。

讀自己喜歡的書

當此文寫成之際,這些繪本姑且能夠做為我此一生命階段對於「成人讀繪本」主題的回應,但請相信,變動的生命中,因著不同的人事物所給予我的生命刺激和體驗,每本書的個性與吸引我的地方也必然有所變動。

也就是說,同一本書,當我在不同生命階段時,必然會因為不同的原因再拿起來翻讀;也或者說,我因為遇到了不同的事情,而把早就認識的某一本書解讀成不同的方向了。於此改變,我欣然接受,並樂於在不同的繪本中慢嚼生命喜怒哀樂。希望你也是如此。

作者簡介|陳培瑜

曾經在花蓮擁有兒童書店,裡面的繪本和小說,都是自己願意全部帶回家的好作品。現暫居台北,把自己當成書店,到處與人分享閱讀的花園。

*本文摘自玉山社出版《大人也喜歡的繪本》,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延伸閱讀:

陳培瑜:20歲,開始讀繪本

陳培瑜:帽子裡到底藏著什麼藥?讀發現一頂帽子

怪傑佐羅力遇上大海好朋友

分享
加入書籤
立即分享
  • 轉寄
  • 列印
適讀年齡:
全部年齡
0-6歲
7-12歲
收藏
陳志勇 Shaun Tan/繆思
適讀年齡:0-6歲
榮獲第83屆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一個關於遺忘、孤獨與友誼的故事◆本書獲得「未來插畫之星獎」(illustrators of the Fut...
收藏
Bernardo Carvalho/Planeta Tangerina
適讀年齡:0-6歲
收藏
提利‧勒南/米奇巴克
適讀年齡:0-6歲
◎法國公民文學獎 ◎北市圖好書大家讀年度好書 ◎新聞局中小學生課外優良讀物 ◎教育部悅讀101選書世界上最偉大的冒險,就是自我的探索。...
收藏
荒井良二/青林
適讀年齡:0-6歲
《搭公車》一書的靈感來自『等待果陀』一劇,是一本專心表現「等待」的繪本。內容敘述一個想要去到遠方的旅人,坐在公車亭等公車,等啊等,公車就...
收藏
星野道夫/親子天下
適讀年齡:0-6歲,7-12歲
透過日本生態攝影家星野道夫的眼睛,我們走進山林,看見不同的世界。「我一直期待見到你。在遙遠的的童年,你在故事裡。但是,曾經神奇的經驗讓我...
推薦
理由
張淑瓊:透過日本攝影師星野道夫的鏡頭,捕抓阿拉斯加熊群的身影。感受我們或遠或近,卻存在同一個天空之下的事實,這樣的圖像體驗和文字震撼,打...
相關書單

我要留言

熱門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