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10 作者:黃敦晴
孩子們的志氣哪裡來?OECD 的調查發現,多數的孩子志願,受限於7歲前接觸過的人影響。為了拓展下一代的見聞,避免7歲定終身,OECD 號召10萬人進入校園,點亮孩子們「年紀小、志氣高」的啟迪時刻!
-
2019-10 作者:蘇岱崙
10月26日台灣同志將上街大遊行,台灣今年同婚合法化,但社會仍充斥不同聲音。北歐國家如瑞典,號稱「女性主義政府」,同婚合法已10年,他們是如何促進社會上的性別平等觀點?
-
2019-10 作者:黃敦晴
一年前在瑞典的小女孩罷課,怎麼衍生成全球規模最大的學生抗議遊行,還獲得了企業、上班族、政客的支持?面對氣候變遷,孩子們為了未來挺身而出的熱情、行動力與新戰略,不但教大人別小看他們,也為抗暖化開闢一條新戰線。
-
2019-09 作者:蘇岱崙
瑞典擁有全世界最慷慨的親職假,瑞典攝影師約翰.巴夫曼(Johan Bävman)記錄下「瑞典爸爸」育兒的日常,9月21、22日在台北展出。瑞典街頭到處可見推著嬰兒車的育兒帥爸,背後實質意涵是家務分工更性別平等,也連帶讓瑞典婦女生育率、就業率「雙高」。能...
-
2019-08 作者:賓靜蓀
在美國,已有一千多所、近四分之一大學,招生時不強制要求學生提供SAT、ACT測驗成績,他們更看重整體評估,以及學生是否能關懷他人。
-
2019-08 作者:陳雅慧
AI時代,最需要勇敢跨界,喜歡伸出探索觸角的人才,小學階段該學什麼? 什麼還可以等一等?跨界的特質又要如何培養?
-
2019-05 作者:黃敦晴
新課綱的小學資訊課不見了?資訊課該上什麼?要不要學寫程式?在很多國家,這個問題的主詞已經不是「資訊課」,而是怎麼提升全民的「DQ」(數位智商)?
-
2019-05 作者:黃敦晴
「我們站在大滅絕的起點,你們談論的卻只有錢,和經濟成長的童話。你們怎麼有膽這樣做?」昨日(9/23)聯合國氣候高峰會上,16歲瑞典女孩桑柏格對台下各國代表提出強烈控訴。桑柏格因引領全球160萬名青少年走上街頭為環境氣候發聲,被提名角逐諾貝爾和平獎,她要...
-
2019-02 作者:黃敦晴
當我們的孩子在滑手機、背書苦讀時,歐美有一群中小學生跨國串聯走上街頭。孩子們參與公眾議題,關心未來的方式,已經超越很多大人可以想像。出乎意料的是,他們不是湊湊熱鬧、說說而已。他們為什麼要這麼做、是怎麼做到的,大人們又怎麼看?
-
2019-01 作者:黃敦晴
孩子們正進入一個我們未曾經歷、無法想像的世界,世界經濟論壇中,全球菁英最擔心的事,不是新聞最熱的貿易戰、中美之爭、或經濟不穩定,而是中產階級正在消失。幸運的是,我們還來得及帶著孩子去認識與因應,別因為後知後覺而向下流動。
-
2018-12 作者:三星(整合傳播部企劃製作)
因應數位浪潮,未來的教學將會如何改變?台灣三星透過科技跨域應用與行動學習工作坊,陪伴老師們透過平板與VR裝置,運用科技的創新與跨域,讓孩子的行動學習更加精采。
-
2018-09 作者:賓靜蓀
林竹芸和兩位夥伴,一邊全職工作,一邊創辦雙橡海外教育,每年暑假帶高中生飛往芬蘭,整整三週密集學習,希望台灣孩子能有不給設限,勇敢去闖的經驗。
-
2018-08 作者:黃敦晴
每個人都有些不如人、或在群體中好像是異類之處。孩子因為跟別人不同而自卑、不好意思、甚至不知如何自處嗎?在擁抱多元化的今天,不同是一種珍貴的資產。但是第一步,是要鼓勵孩子認同自己,並且將自己的不同與別人相連結。
-
2018-07 作者:黃敦晴
海洋垃圾撿不完,尤其是0.5公分以下的微塑膠,更是生態浩劫的隱形殺手。美國12歲小女孩,發明了最新的水底遙控船來偵測塑膠垃圾。看似普通的遙控玩具,這個新發明的奧妙之處在哪裡?
-
2018-06 作者:KUMON
注重孩子個別差異、培養主動學習能力,Kumon公文式教育影響全世界,在台灣,也有越來越多家長認同Kumon的理念與教學方針,陪伴孩子儲備面對未來的關鍵能力。
-
2017-12 作者:賓靜蓀
學程式設計要做什麼? 不只玩遊戲,還可以用來解決問題,改變世界,甚至翻轉人生。iamtheCODE創辦人瑪莉安.吉姆訪台,為小確幸的台灣人,上了一堂震撼課。
-
2017-09 作者:田育瑄
成績表現優異的孩子,很容易就會被人貼上「聰明」的標籤,然而,史丹佛大學的研究指出,孩子擁有的態度遠比聰明重要!專家建議4個方法,培養邁向成功的態度。
-
2017-09 作者:田育瑄
台灣的國小、國中階段,英語學習較重視讀、寫能力。但劍橋大學研究團隊發現,英語的口語表達能力比讀寫能力更重要!因為英語口語表達更能訓練邏輯力與數學,未來在職場上機會較多,也更有競爭力。
-
2017-08 作者:蘇珊‧大衛
人對未知會害怕,天生自然。對一個初來乍到的小孩,要學習的萬事萬物何其多,如何幫助孩子面對害怕,學習新事物呢?哈佛心理系教授分享引導兒子學跳水的過程。看看孩子如何覺察自己的恐懼但又保持距離,又如何和內在動機產生連結後,儘管心懷恐懼,卻已學會如何脫鉤及邁步...
-
2017-08 作者:蘇珊‧大衛
情緒勞動攸關生活品質,更是工作表現的關鍵。最成功的人往往也是最懂得如何快速調整思緒,自我轉型,把壞情緒轉化為好能量的人。有情緒是人的本能,哈佛大學教授教你善用最新認知科學,簡單四步驟讓人不再情緒一來就上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