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11 作者:楊若晨
「青少年表演藝術聯盟」由曾被貼上「壞孩子」標籤的余浩瑋領軍,是台灣第一個關懷青少年議題的劇團。青藝盟今年推出的舞台劇《愛情拳擊包3.0》,由正在經歷這一切的高中生所編寫、詮釋,適合想了解孩子更多的師長、想讓爸媽明白自己的青少年一同觀看。
-
2019-11 作者:黃敦晴
父母總是希望孩子成功,但是世界一流、一路都是人生勝利組的華頓商學院教授卻教大家,愈想要孩子成功,就愈不要教他怎麼成功。因為世界缺乏的、也是孩子通向成功的捷徑,那我們應該教孩子什麼呢?
-
2019-11 作者:游昊耘
反霸凌宣導中,最常聽到曾被霸凌的人勇敢說不、走出陰影,卻少有聽聞霸凌者的心聲,為何要選擇欺負人?霸凌後帶來的是快感,還是更深的自責?聽聽曾為霸凌者的小雅內心告解:「其實,我每天都擔心下一個被霸凌的就是自己。」
-
2019-10 作者:李佩璇
過往給人外表帥氣、浪子感覺的藍正龍,自從當爸爸後,刻意減少工作量, 在家用純粹的童心與一雙兒女相處,參與姊弟倆的遊戲。
-
2019-10 作者:黃敦晴
朋友不是物品,但是孩子常遇到朋友被「偷」、被「搶」,就像大人遇到情敵、被劈腿一樣傷心難過又氣憤。這時候,父母千萬別用大人處理戀情的方式教小孩,跟閨蜜、家人一起同仇敵愾,而是要善用心理學家提出的「3不」跟「3要」。
-
2019-10 作者:黃敦晴
訂時限、監看社群互動、統計上網活動內容、裝過濾程式,再加上諄諄教誨……這些 3C 教養,你用了幾種?是不是兒子、女兒都一視同仁?研究發現,男孩、女孩在網路上的活動類型與風險其實很不同,男女有別的 3C 教養法,你做對了嗎?
-
2019-10 作者:光光老師
孩子開始與同儕互動後,有時會因熱情舉動沒得到熱情回應而心情受傷,我們可以運用三個策略,協助孩子調整心情。
-
2019-09 作者:大師兄
孩子突然跳樓,只留下謎樣字條:「今生不再相欠,來生不要再見,給你們兩個自私的王八蛋!」爸媽一看,崩潰哭喊:「對不起!對不起!我們是為你好呀!」
-
2019-09 作者:光光老師
小朋友和朋友相處的反應都很直接,可能前一刻還玩在一起,下一刻就說「我不跟你玩」了,當孩子因為朋友而感到失落時,爸媽可以用一些方式來引導。
-
2019-08 作者:李昕芸
嘉義朴子國小角力教練黃俊勝,不只教角力,更教人生態度,訓練之餘安排課輔教學,甚至提供自家房間充當學生宿舍,盡心盡力,只希望能為偏鄉孩子翻轉未來,找到人生方向。
-
2019-07 作者:曾多聞
《華盛頓郵報》報導指出,估計美國2/3青少女曾簡訊傳送自拍不雅照。對於個人隱私的輕忽、懵懂,造成難以想像的危害,家長該如何因應引導?
-
2019-07 作者:盧蘇偉
你也想過找代父、代母的服務公司嗎?孩子一出生,就有人接收幫忙照顧孩子;孩子該學什麼才藝或語言,就送孩子去學習。提醒爸爸媽媽千萬別小看和孩子一起洗澡、玩積木或塗鴉,因為親情的記憶都是這些瑣碎和不起眼的小事。身為父母,不要為了省事兒讓親子會留下許多空白。
-
2019-07 作者:黃怡菁
使用社群媒體和他人互動已成現代人的日常,但社群媒體除了便利和即時外,亦隱含著隱私界線模糊、網路霸凌以及不當內容瘋傳的危機。兒童福利聯盟所做的 「2019 年兒少社群軟體使用調查報告」,已有8成11-14歲孩子擁有手機,但根據填寫問卷的孩童反饋發現,僅1...
-
2019-06 作者:張瀞文
生涯探索在未來的升學進路愈來愈重要,但父母卻擔心,孩子一有空不是上網就是滑手機,看不出他的興趣和能力怎麼辦?要如何知道孩子適合念什麼?
-
2019-06 作者:張瀞文
生涯探索在未來的升學進路愈來愈重要,但父母卻擔心,孩子一有空不是上網就是滑手機,看不出他的興趣和能力怎麼辦?要如何知道孩子適合念什麼?
-
2019-05 作者:黃怡菁
為改善兒少日常安全情況,家扶基金會於今年4月調查了9,687位7至18歲的兒童及青少年,了解他們曾遇過哪些具有風險的生活情境,結果顯示,除了曾遇大人打罵的情況外,還有不少孩子曾有懼學、受欺負、網路交友等問題。隨著霸凌、虐童事件一再頻傳,除了仰賴法律制度...
-
2019-05 作者:陳志恆
許多家長都有這樣的經驗:孩子逐漸進入青春期,那個原本隨時可以與你摟摟抱抱的可愛天使,一轉眼變得你碰不得也接近不了。別懷疑,這就是青少年,孩子有他的主見了。
-
2019-05 作者:楊若晨
「養大一個孩子需要全村的力量」,舊社會同村共養情景雖不復見,現代的爸媽透過更多元管道,反而更能跨越地域限制、力量更強大,成為育兒路上互相支持的可靠肩膀。新竹一群媽媽聚在一起,成立「小村子mama team up」,相互扶持打氣,鼓勵「媽媽蹺家」,共學、...
-
2019-05 作者:黃敦晴
配合父母賄賂或編故事欺騙大學?自殺頻傳會「傳染」?校園槍擊?街頭暴力?我們以為「快樂成長」的美國青少年,頻頻出事,究其原因,是他們的心裡有個洞。壓力不亞於美國的台灣,可以怎麼預防、填補孩子心裡的那個洞?
-
2019-05 作者:許家齊
台灣中小學生擁有手機的比例甚高,溝通管教上相對困難,孩子擁有手機後衍生的諸多問題,家長和學校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