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04
線上課程開課後,我陸續收到了不少學員對於「溝通」問題的回饋與詢問,以下我整理了一題不少人曾問過的「情緒引導」問題,並歸納出父母可以掌握的五大要點,提供各位參考。
-
2019-03 作者:黃敦晴
另一半或孩子老是犯一樣的錯、問一樣的問題?說了半天,他們好像都沒有在聽?以前大家都怪聽的人,但研究發現,說的人也有問題。怎樣說,可以讓讓對方聽滿、記滿?
-
2018-08 作者:羅寶鴻(蒙特梭利親職教育專家)
我們這一代很多父母都不懂得處理孩子情緒,其實,這是因為很多成人尚且不懂得怎麼照顧自己的內心,不知道要怎麼面對自己的各種情緒、接納自己各種感受。
-
2018-02 作者:陳鴻彬(小彬老師)
藝人宥勝在臉書分享他因為女兒不收玩具,讓女兒承受卡片被爸爸撕毀、丟棄的後果,引起熱議。雖然宥勝事後又補充了完整的前因後果,然而他過去受訪曾說過「華人小孩需要被揍」言論,又被掀出瘋傳。心理師、資深輔導老師陳鴻彬認為,先不評斷是非,網友熱議背後觸動的可能是...
-
2018-02 作者:陳念怡
相愛容易相處難。現實生活中,做妻子的許多不自覺的舉動,在先生眼中往往成了難以承受的痛點。日媒網站揭開日本男人的暗黑真心話,探討導致老公愛情冷卻的5個地雷行為,以及如何用五大「妻力」,讓夫妻愛「神復活」。
-
2018-01 作者:玲瓏姐
「為什麼我跟老婆之間越來越沉默?」「為什麼我丈夫跟別人聊得很開心,跟我卻無話可說?」這些問題在現實生活中普遍存在,甚至可以說是一種社會現象。這種令人窒息的情況有一個新名字,叫「交流昏迷症」,這個親密關係的殺手,該怎麼解決?中國知名心理師玲瓏姐於《掰掰戀...
-
2018-01 作者:張輝誠
當老師上課的時候,有學生趴在桌上睡覺,身為老師會有什麼情緒?失望、憤怒、難過?張輝誠破解老師們教學現場心目中的「冰山」,老師們心裡想的是...
-
2018-01 作者:宋怡慧
「我就是比不上哥哥、姊姊優秀啊!」沒有自信、總是被拿來跟兄姊比較的女孩,怎麼讓父母看見她身上獨一無二的特點?宋怡慧老師透過經典名著《小婦人》,讓母親放下成見、化解親子間的冰山。
-
2017-12 作者:鄧惠文
你在婚姻裡面失戀了嗎?精神科醫師鄧惠文指出:婚姻中戀愛感消失的一個常見原因,是一方認為另一方重視「家」或「家人」之類的原則,勝過作為「人」的感受。會把原則執行到讓伴侶覺得不受重視的程度,通常是因為我們率先就這樣對待自己。
-
2017-12 作者:鄧惠文
當丈夫帶著孩子訕笑妻子的身材時,如果妻子覺得難過,該怎麼處理?精神科醫師鄧惠文提醒:婚姻之中,兩個人對於維繫關係品質都有責任。伴侶之間,當一個人做出對關係有害的行為,另一個人需要找到方法停止他。
-
2017-12 作者:李宜蓁
將薩提爾帶入教育圈的第一人李崇建,多年前接觸到薩提爾對話模式,改變了他的一生。現在的他,是熟悉冰山對話的溝通大師,一句簡單溫暖的「怎麼了?」,就能安撫從潘朵拉盒子衝出的情緒怪獸,帶領對話者在眼淚中重拾力量。
-
2017-12 作者:吳佩芳
你知道最盛大的動手做活動即將開始了嗎?還有感人的奇蹟男孩電影、森林嘉年華、戲劇、音樂會……12月滿滿精彩活動等你參加!
-
2017-12 作者:李宜蓁
為什麼我們老是說出傷人的話?為什麼我們愈想解決問題,就愈解決不掉?薩提爾的冰山溝通模式,帶領你從好奇開始,探索親子真正的內心感受,進行連結彼此的深刻對話。
-
2017-11 作者:海苔熊
回想一下,在你的生活當中,是不是也有這種「心口不一」的情況?明明愛一個人,卻說出傷害他的話 。明明很在乎對方,卻表現出一副漠不關心的樣子。奇怪了,為什麼我們總是沒有辦法順著自己的良心來說話呢?科普心理作家海苔熊為你解析,為何我們總是心口不一、言行不一致?
-
2017-11 作者:李崇建
2001年,李崇建老師參加了一場「薩提爾」為主題的演講,那場演講,從此改變了他的一生…薩提爾是誰?如何能有這麼大的能量,改變眾人的人生?以下是阿建老師在2017年暖心之作《薩提爾的對話練習》 一書中的自序。
-
2017-11 作者:李崇建
當我們與自己親愛的人對話卡住了,該怎麼辦?婚姻關係中,少有不起爭執的夫妻,但該如何透過同理、相互探索,把這一次的爭執轉化成更加理解彼此的契機?李崇建老師在《薩提爾的對話練習》 一書,以實例示範了冰山對話的過程。
-
2017-11 作者:李崇建
人就像一座冰山,能被人看見的,只是表面很少的那一塊,更大一部分,藏在更深層次,那是人的內在。根據冰山的層次,其中關於人們的應對姿態,薩提爾提出有四種基本類型。你了解自己通常是用哪一種「溝通姿態」保護自己嗎?
-
2017-11 作者:李崇建
做完薩提爾提出的四種基本應對姿態類型測驗,來看看自己是屬於指責、討好、超理智、打岔哪一型?
-
2017-11 作者:李崇建
進入青春期的國中生,開始思考未來人生方向,卻時常很徬徨:「我不知道我的人生目標,也不知道為何讀書!」,當家長聽到孩子的問題時,父母若以說教、指責、給答案的方式,沒有發覺自己並未真正關心孩子,後續問題仍舊會反覆出現……
-
2017-11 作者:李崇建
很多人誤解對話的本質,遇到孩子出現問題,想透過對話改變孩子,忽略了彼此應盡的責任,忽略自己如何覺察感受、觀點與期待,忽略和自己的渴望連結;但唯有與孩子內在連結,才能了解孩子的問題,協助孩子度過難關,為自己負責任。若是父母一味執著「應該」如何,只是想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