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04 作者:伊蓮.艾融
根據研究,每三對伴侶中就有一對高敏感關係,而這段關係極有可能非常幸福或是非常失敗。了解敏感的差異對每一對伴侶都息息相關,因為兩個人中總有一人比另一人更敏感。如何面對高敏感關係?來看看專家分享的兩性相處之道。
-
2018-04 作者:蓋瑞.巧門、香凝.沃登
有了孩子之後,時間表會徹底大亂。專家提醒:在寶寶來到之後,婚姻並不能切換為自動駕駛模式而仍保持活力。這篇文章分享一些實用觀念,幫助新手爸媽既能做好父母、又有健康婚姻。
-
2018-04 作者:鄧惠文
網路上不時出現丈夫的抱怨文:太太明明有人照顧了,卻還要花大錢去月子中心,有這種堅持的太太,是想補償些什麼?
-
2018-03 作者:陳雅慧
一丹獎是目前全球獎金金額最高的教育獎,獎金金額是諾貝爾獎的3.5倍,高額獎金將賦予教育革新者更強大的力量,建立一個跨越國界的教育領袖社群,為人類社會帶來深遠影響。「這個成就要具有複製性,讓其他人都能學習,影響更多的人。著重未來,影響未來,」創辦人陳一丹...
-
2018-03 作者:光光老師
雖然說成績不是全部,也不可以毫不在乎。當孩子考好時,需要讚美的不是孩子的聰明,而是孩子的努力。當孩子考得不理想時,安慰也是必須的。多鼓勵孩子的努力,帶著孩子一起克服學習的難關,讓孩子變成「主動」的學習者。
-
2018-03 作者:大門昌代
有時候,親近的伴侶也會攻擊妳。不聽妳說話、對妳說粗話、否定妳、限制你的行動、不肯表現自己的愛意、丟出各種要求...等等。本文透過實際案例分享,教你掌握對方心理,擺脫情緒霸凌。
-
2018-03 作者:大門昌代
只要老公跟小孩感冒,婆婆就會罵:「一定是妳煮的東西不夠營養!」如果老公幫腔,婆婆又會說:「我兒子以前都不會這樣對我,一定是妳帶壞他」,到底要怎樣才能阻止婆婆的瘋狂攻擊?本文透過實際案例分享,教你掌握對方心理,擺脫情緒霸凌。
-
2018-03 作者:田育瑄
美國最新研究調查發現,童年時所遭受的心靈創傷並不會因為長大後就自動痊癒,要是沒有經過妥善的處置,反而會對我們的生涯發展造成負面的影響。
-
2018-03 作者:田育瑄
寶寶出生讓原本的兩人世界多了個「小三」,雖然幸福,卻也對兩人生活掀起翻天覆地的變化。面對接踵而來的壓力與挑戰,新手爸媽們該如何是好?
-
2018-03 作者:史秀雄
你愈生氣,他愈逃避;你愈激動,他愈沉默……你跟另一半,為什麼進入無法溝通的狀態?在親密關係中,當兩人長期選擇性地迴避不願探討的議題,而繼續維持表面的和諧,「假性親密」便隨之產生。
-
2018-03 作者:田育瑄
遇到衝突時的處理方式,往往左右著夫妻關係的發展,只要願意在當下透過學習來改善彼此的溝通模式,就能更加理解彼此,讓關係不再冷冰冰。
-
2018-02 作者:駱慧雯
在過去,產婦被稱為「血人」,男人進產房被當做是件「忌諱的事」,見血會倒楣;但隨著時代改變,男人陪產漸漸被視為一種「愛的表現」。然而,男人進生產手術房,親眼看著女人生下兩人的結晶,究竟是體貼或是自作孽?擁有20多年接生經驗的婦產科醫師有話要說!
-
2018-02 作者:李偉文
面對攜手數十年的另一半,怎麼維持婚姻生活的和諧?作家李偉文在《李偉文的退休進行式》提出他的觀點:我們溝通時,通常是希望對方能講「理」,但在伴侶溝通間,「情」比「理」更重要。
-
2018-02 作者:田育瑄
彼此從交往、婚姻到有了孩子以後,與另一半歷經不同階段的變化,是否曾讓你感到有點窒息?美國《時代雜誌》分享重拾情感的3大妙方,讓夫妻再次搭起親密的橋樑。
-
2018-02 作者:基隆游太太(Echo)
和另一半出遊,很難沒有意見相左或是爭執的時候,遇到走錯路、票價貴卻又不小心遭竊的事情,真的很容易失去耐心。試著把眼光放在那些令人驚奇的事物上吧,日後想起來都是你們共有的回憶呢!
-
2018-01 作者:鄧凱元
捷安特背後的重要推手羅祥安,將品牌推向世界的代價,是把自己推離了家庭。天秤一度失衡的他,最終從一場環島之旅,找回家的意義。
-
2018-01 作者:玲瓏姐
《掰掰戀愛腦》一書中提到,家暴受害者平均遭受過7次暴力後才會產生離婚的念頭。有人在猶豫要不要離開,有人在困惑該怎樣做才能讓配偶不打自己,有的則是害怕受到更大的傷害而不敢行動。家暴比你我想像的更普遍,發現另一半有家暴行為,該怎麼應對?
-
2018-01 作者:大塚太太
在台灣,除夕圍爐大多會準備熱騰騰的火鍋,那麼日本家庭過年時都吃些什麼呢?台灣女兒大塚太太從小被母親灌輸「要嫁最好不要嫁獨子,結婚後住在娘家附近最幸福」,結果因緣際會成為日本人妻,嫁到日本已經超過十年,跟讀者分享她在日本的年菜見聞。
-
2018-01 作者:黃瑽寧
嬰兒期的依附關係,和長大後戀愛時的情人關係,彼此之間有高度的關連性,而最極端的那些不安全依附者,未來可能在愛情的路上,就會走得非常崎嶇波折。
-
2018-01 作者:Selena
台灣農村的轉型與重生,正在各地發生著。這次走訪兩個與藝術家共同合作的農村,看他們如何用美感找回家鄉土地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