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01 作者:陳盈螢
跨足影視音的鄭宜農,一向無悔於自己人生曾做過的選擇。包括,2016年的離婚宣言「喜歡的是女生的身體」。但即便如此,她還是沉潛、摸索了整整1年,才終於明白「家」的羈絆與意義,不因彼此不同而選擇背棄。
-
2019-01 作者:陳安儀
想要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就趁漫長寒假!親職教育專家陳安儀,針對國小不同年段的孩子,推薦童書和經典名著系列...
-
2019-01 作者:吳美欣
過年時節,親友往來寒暄頻繁,但對同志家庭、甚至是同志的父母,每一次逢年過節,心裡都是一番掙扎:究竟要不要讓孩子回家過年?讓孩子回家過年,對她們是愛還是傷害?孩子出櫃了,做為父母要不要再和親朋好友出櫃?兩位同志、兩個家庭,帶你看見愛的接納、愛的為難、和愛...
-
2019-01 作者:蘇逸涵
關愛之家近年致力於外籍移工媽媽的救助和移工寶寶的收容照護,現在已是收容超過一百五十個嬰幼兒的「大家庭」。寒冬裡的新年時節,他們齊聚一堂,用來自世界各地的家鄉味,溫暖彼此的身心。
-
2019-01 作者:陳盈螢
紅燒獅子頭、冰糖東坡肉、酒釀豆瓣魚,多樣功夫年菜料理熱騰騰上桌,垂涎驚艷的菜色不是出現在餐館裡頭,也不是在家中餐桌,反而是在海外留學生的宿舍裡頭。這群學生們,正過著西洋曆沒有的「大年初一」。
-
2019-01 作者:張曼娟
「和」有個口字,得要說出善意的語言;「解」字有把刀,抽刀斬斷過往種種,才能重新開始。和解,是一種心意,也是一個行動。背對傷害,面對善意與接納,就是一種和解。
-
2019-01 作者:張子弘
從事導演、編劇、監製將近四十年,王小棣仍然熱愛說故事。他善於觀察社會底層和弱勢,並從中發現動人的亮點,作品流動著生命的困境與辛酸,也得見幽默與溫暖。他是台灣電影、電視人尊敬的「小棣老師」。曾打造叫好又叫座的「植劇場」,掀起台灣自製戲劇的風潮。儘管因資金...
-
2019-01 作者:吳佩芳
近來,性平教育的議題吵得沸沸揚揚,然而在二○一五年,台大醫院就開設了「同志諮詢門診」,只要對性別議題有任何疑問,不管是同性、異性、跨性別者,都能來掛號尋求專業解答。門診的幕後推手是三十七歲的徐志雲醫師,目前主要服務於金門醫院,四年來,他每個月從金門飛來...
-
2018-11 作者:吳佩芳
大選在即,其中關於同性戀及婚姻平權的公投議題,讀者可能從各種來源得到許多資訊,難辨是非,精神科醫師徐志雲在台大醫院開設同志諮詢門診,關於性傾向的各種問題,不限於同志,異性戀也可以掛號尋求解答。他接受《親子天下》專訪,針對大眾在同志議題的常見迷思及刻板印...
-
2018-11 作者:王韻齡
本週六就是選舉日,國教行動聯盟等多個教育團體,今天匯整出一份「六都市長候選人教育政見比較」,其中關於12年國教、性平教育、幼教公共化、狼師防治等家長最關切的議題,共收集到13位候選人的不同意見,供家長投票前參考。
-
2018-10 作者:徐志雲
爸媽在孩子出櫃時難免不知所措、甚至強大反彈,在台大醫院兼任、開設同志諮詢門診的精神科醫師徐志雲,看過親子反目的種種情形,他希望親子都各退一步,聽聽對方說話。在同志路上早已走得很遠的孩子,願不願意柔軟一些,給爸媽多一點時間去接受?
-
2018-09 作者:蘇逸涵
2018年全國直轄市議員選舉,出現21位「歐巴桑聯盟」的素人媽媽,她們沒有強大的政治背景、也沒有深厚的財力,卻用媽媽們特有的互助、親和力和行動力,走出一條小民參政的路。
-
2018-08 作者:彭子珊
「像抱著孩子在火堆裡衝......」為了女兒潤潤,俞嫺國內外哭求,終於有跨國團隊願意試驗。這場治療從老鼠實驗開始,俞嫺一面搶時間籌錢,一面讓女兒撐住,總算成功進行手術,也讓後來的孩子受惠。
-
2018-05 作者:吳佩芳
「最佳XX獎,入圍的有......」看到這段文字,你的腦海裡會不會有聲音浮現?擔任過無數廣告與節目的幕後配音,成為許多人耳熟能詳的共同記憶。不只配音,也曾是飛碟電台知名節目「幽浮不羈夜」主持人,大學念了19年、少數公開出櫃的半公眾人物......賈培德...
-
2018-02 作者:林倖妃
旅日作家劉黎兒說自己和先生不是夫妻關係,而是「男女關係」;她和兒子也不是親子關係,而是「朋友關係」。要長久維持這樣的關係並不容易,但劉黎兒卻有自己的詮釋,她是如何做到的?
-
2018-01 作者:陳珮雯
回顧二○一七年,幾起重大的性侵與情殺案件讓家長人心惶惶,
回到學校現場,則是各方團體都積極介入,而老師卻不敢教,
大人吵翻天的同時,我們的孩子卻暴露在無孔不入的網路色情中。
-
2018-01 作者:許佑生
身為作家、性學家、同志等三重身分,許佑生認為,台灣的性教育必須先處理成人的性焦慮,階段性的往前走,才能讓衝擊降到最低。
-
2018-01 作者:陳珮雯
情感教育應該教什麼?又與性教育有什麼關係?其實性教育與情感教育應該跟據孩子的性生理與性心理做適齡教育,目標是讓孩子成為一個愛人與被愛的人,並且可以經營一段健康穩定的關係。
-
2017-10 作者:蘇岱崙
荷蘭爸爸韋岱思定居台灣8年,長期在網站撰寫育兒教養觀察專欄,比較兩地對於親子關係的不同做法和觀念,最近他出版新書《荷蘭爸爸的教養真心話》,頗值得台灣家長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