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12 作者:JT
知名精神科鄧惠文醫師談中年婚姻危機,其實當婚姻出現衝突,代表某方角色正在轉變。
-
2019-10 作者:王韻捷(雞湯來了)
《我們與惡的距離》狂掃6座金鐘,賈靜雯與溫昇豪飾演的夫妻檔歷經喪子之痛,家庭關係也有了裂痕。從埋首工作避而不談、雙方對峙彼此攻擊,有時越吵越兇,有時卻只想快點躲起來,晚點再面對問題。不只夫妻相處,就連親子間溝通,究竟能不能理性一點談事情?
-
2019-07 作者:黃敦晴
下班後的家中,太太正把今天工作的滿腔怨氣對先生訴說,但先生卻只是埋首在電腦前打電動、充耳不聞,眼看著一場衝突就要爆發。雙薪家庭的夫妻下班回家後,還要面對家事、照顧孩子,重重壓力累積之下,便容易產生衝突。
對於上述情境,心理學家發現了引爆親密關係怒氣的...
-
2019-07 作者:黛芬妮‧德‧馬妮菲
孩子長大離家後,對中年期的父母來說,考驗其實才正要開始。在迷惘困頓之中,也別忘了,我們都是「新手爸媽」,孩子離家時,我們也是「新手空巢父母」。
-
2019-07 作者:莫茲婷
家裡每次講到孩子的課業時,不知怎麼會變成夫妻之間的大戰嗎?很有可能傳統教育方式—「黑臉」與「白臉」失效了。這時不妨父母倆人先坐下來好好溝通,修復夫妻之間的共識後,再來處理孩子的問題吧!
-
2019-06 作者:黃敦晴
全球化導致遠距伴侶增加、工作壓力變大、影音串流與社交媒體排擠夫妻相處時間等原因,都讓夫妻經營親密關係面臨前所未見挑戰。《時代雜誌》編輯路思絲坎伯(Belinda Luscombe)花了10年時間,研究和深度訪談心理學家、社會學家、財務專家、婚姻諮商師、...
-
2019-05 作者:口罩男
另一半常常讓妳咬牙切齒,或覺得他應該是來自「外星」的人嗎?也許妳可以從這些行為模式,來搞懂他到底在想什麼!
-
2019-05 作者:卡西
夫妻難免爭執,而彼此的情緒都會互相牽動,如果我們能夠學著把一場家庭糾紛控制在硝煙未起時,或許就能避免惡性循環,讓有愛的婚姻演變成無愛的悲劇。
-
2019-05 作者:曾多聞
有人說:愛孩子就像上小學,你沒有選擇,但是愛配偶就像上大學,你可以翹課或是根本不參與。但是,如果你有配偶,試試真正去關心他、瞭解他、把他當成合作的對象,你會發現,育兒工作變得輕鬆很多。
-
2019-05 作者:李愛玲
很多女人常抱怨男人永遠像個長不大的孩子,作者李愛玲認為,造成男人的丈夫角色「缺位」,其實是因為女人先把自己的妻子身分錯了位......。
-
2019-05 作者:韓星姬
夫妻是得花一輩子完成的關係。「別說五年,就算一起生活了五十年,夫妻也還是要為了成為一體而努力啊。」致力於諮詢治療心靈受創患者的韓星姬認為,夫妻只是「住在一起的兩個人」,不管怎麼樣,丈夫不可能變成妻子,妻子也不可能變成丈夫……。
-
2019-04 作者:沈信宏
婚姻關係中,丈夫常被視為「豬隊友」般的存在,然而,那些藏在丈夫們背後的「待宰」心事,原來是這個樣子的……
-
2019-02 作者:李宜蓁
《被討厭的勇氣》全球暢銷600萬冊,給無數年輕人帶來解脫社會枷鎖的勇氣。夫妻溝通也能受惠於「被討厭的勇氣」一說嗎?親子教養該如何信任孩子、「課題分離」?
-
2018-12 作者:吳佩芳
現在做媽媽好難,不只要教好孩子,自己也不能走鐘變成黃臉婆,看到臉書、IG都是漂亮媽咪曬幸福育兒照,讓妳壓力好大?讓運動系名模林可彤跟妳一起取暖。當了媽媽之後,狼狽跟崩潰都是一樣的,除了為工作維持良好體態,她的新手媽媽之路,絕對沒有比較優雅!
-
2018-10 作者:Melody(殷悅)
家庭生活中,妻子最容易為了孩子、丈夫犧牲自己的需求,藝人Melody有感而發:女人在辛苦照顧全家大小時,是不是忘了照顧最重要的一個人——自己?
-
2018-09 作者:高草木陽光
為什麼老公老是不發表意見、不關心自己,臭著一張臉好像自己欠他錢一樣?許多女性往往認定「丈夫絕對是不愛我了」、「老公總是在發脾氣」。先別想東想西,眾老婆們切記,在婚姻中使用「丈夫」這樣「易碎物品」前,一定要詳閱「說明書」......
-
2018-07 作者:台幹太太
熱衷全馬的老公,排斥跑步的老婆,怎麼協調出最佳的相處之道?跑者的哲學,也同樣適用在夫妻相處、育兒分工上。
-
2018-03 作者:大門昌代
有時候,親近的伴侶也會攻擊妳。不聽妳說話、對妳說粗話、否定妳、限制你的行動、不肯表現自己的愛意、丟出各種要求...等等。本文透過實際案例分享,教你掌握對方心理,擺脫情緒霸凌。
-
2018-03 作者:史秀雄
你愈生氣,他愈逃避;你愈激動,他愈沉默……你跟另一半,為什麼進入無法溝通的狀態?在親密關係中,當兩人長期選擇性地迴避不願探討的議題,而繼續維持表面的和諧,「假性親密」便隨之產生。
-
2018-03 作者:史秀雄
擁有取悅型人格的人,會在取悅別人的同時變得缺乏主見,忽略自己的感受,不懂得拒絕別人,卻又在內心充滿抱怨和憤怒,進而對人際關係逐漸失去興趣。心理諮商師提醒,生長於高衝突家庭的孩子,成年後比較容易形成取悅型人格。因為孩子在家庭戰爭中經常會充當和事佬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