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08 作者:吳品瑜
臨終陪伴,只有成人才能做得好嗎?作者吳品瑜看見年僅14歲的大女兒,竟能比自己更為流暢有力地攙扶癌末的德國婆婆如廁時,她頓時領悟:自己被困在「媳婦」的角色太深、履行責任的負擔感使她太過焦慮,因此忽略了真正的陪伴,是與臨終者自然如常的體貼。
-
2018-08 作者:小笠原文雄
為人父母的你,假如從醫師口中得知罹患了癌症,你會告訴尚且年幼的子女嗎?生命的最後一段時間,你想在哪裡度過?一位居家安寧照護經歷超過1000人以上的醫師,分享他遇到的一名罹患了胃癌、腸閉鎖的父親,以生命教導孩子的事...
-
2018-08 作者:小笠原文雄
一名被醫師宣告剩下三個月壽命的三十五歲女性,在生命最後階段展現出身為母親的堅強身影。居家安寧照護經歷超過1000人以上的小笠原醫師,分享他遇到的動人生命故事......
-
2018-01 作者:曾子安(中興大學一年級學生)
你的身旁是否有一樣你最珍重的東西?臺東大學師範學院院長曾世杰的小兒子、現就讀中興大學的曾子安,在參加校內短講比賽時,以「我最珍重的一條紅領帶」為題,説14歲的自己,就是繫著這條紅領帶,參加媽媽的告別式⋯⋯以下是他的講稿全文。
-
2017-08 作者:林保寶
知名作家林保寶,用照片與日記如實記錄陪伴癌末爸爸的安寧照護,排便、尿尿、喝水、用餐量…一家人接受無常造化的坦然,化無常為日常讓人動容。溫柔、靜謐、樸實,又餘韻繚繞,幫助面對、陪伴、處理親人生命即將告終的讀者。《充滿祝福的告別》書摘試閱:
-
2017-05 作者:蘇岱崙
作家瓊瑤和繼子女之間,對失智症患者家屬照顧意見不同,再度讓失智症照顧者的困境浮上檯面。失智症能治癒嗎?什麼時候該採取安寧照護?照護者又該如何調適心情?掌握照護的原則,凝聚家人共識,方能長期作戰。
-
2016-08 作者:引用自《當呼吸化為空氣》|保羅.卡拉尼提
高峰墜落的感覺是什麼?再精采燦爛的人生,都有告別的一刻,但教人措手不及。醫生保羅.卡拉尼提才華洋溢,史丹佛文學學士、劍橋大學哲學碩士、耶魯大學醫學博士,來到人生頂點,卻被宣告罹癌。面對即將終結的人生,他審視生命,撰寫傳世之作,讓人思考存在的意義。
-
2015-01 作者:摘自《在我離去之前》,寶瓶出版
在我青春的歲月時,常常一天連續睡眠時間不到三小時,每個月都接生超過一百個寶寶。那時,我常穿著球鞋、哼著歌,跑步或騎著腳踏車到醫院接生。每一天那麼多的生命由我手裡來到世上,是非常美妙的滋味。
-
2014-06 作者:張曉卉
深耕安童安寧緩和療護多年的台北榮總護理部督導長沈青青,每一回分享臨床經驗時,在專業外有更深切的同理,因為她的「臨床經驗」裡,包含了自己的孩子…。
-
2014-06 作者:李翠卿
資深藝人孫越今年五月一日晚間在台大醫院病逝,享壽八十七歲。以下為孫越二○一四年接受親子天下採訪報導。
-
2011-10 作者:張曉卉
中秋節前的週五晚上十點,人潮散盡的台大醫院冷氣讓人忍不住打哆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