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12 作者:孫明儀
當我們在緊密的家人互動中,想試著處理孩子的手足紛爭時,有時會不自覺將過去的情境投射到現在:包括過去自己爸媽處理自己手足爭吵的模式;或是因為自己跟手足互動的經驗,讓自己可能偏向只看到兩個孩子中某一方的需要,造成對孩子們感覺到隱微的差別待遇等等,這些都在無...
-
2019-12 作者:黃怡菁
董氏基金會4日發布「大台北地區青少年網路使用及憂鬱情緒現況調查」結果,有12.4%的青少年受訪者有明顯憂鬱情緒,需要尋求專業協助。調查並發現,青少年愈覺得自己孤單,憂鬱情緒的比例愈高;也有高達八成青少年上網作為紓壓管道。而有明顯憂鬱情緒青少年,48%每...
-
2019-11 作者:吳念真
青少年憂鬱與心理健康逐漸受到重視,當你的孩子或是親友陷入憂鬱困境,該如何面對?「願意接近就會有解決以及共存、共處的可能和方法。」知名導演吳念真在《成為一個新人:我們與精神疾病的距離》新書推薦序中寫道。以自身曾陷入憂鬱症的經歷,說出「理解」的重要:是為了...
-
2019-11 作者:黃敦晴
孩子讀過、聽過很多故事,但可能沒有聽過身邊家人更真實、更有趣、更感人、而且必定更激勵的人生故事。他們來不及參與長輩的過去,但要全家一起面對現在,走向未來。長期研究證實,對他們「講古」,不但能有助親子關係,還有益心理健康!
-
2019-11 作者:黃敦晴
父母總是希望孩子成功,但是世界一流、一路都是人生勝利組的華頓商學院教授卻教大家,愈想要孩子成功,就愈不要教他怎麼成功。因為世界缺乏的、也是孩子通向成功的捷徑,那我們應該教孩子什麼呢?
-
2019-11 作者:黃敦晴
眾所周知,孩子過度使用社群網路,可能會導致焦慮、甚至憂鬱。但是有一群心理學家與精神科醫師卻發現,對抗孩童、青少年焦慮的最新療法,就是讓他們多使用社群平台,而且效果令人滿意。這是什麼道理?
-
2019-10 作者:黃敦晴
從幼兒園開始就一路念名校的人生勝利組,為何也和天生命苦的孩子一樣屬於「高風險」群?為何很多最後也陷入焦慮、憂鬱,甚至輟學、吸毒的惡性循環?父母如何提早偵查這些風險的蛛絲馬跡?如何在生活中以身作則,示範正確的價值觀?
-
2019-10 作者:黃淑貞
在華人家庭中,家人彼此之間比較少願意和孩子表達內在情感,同時倘若孩子語言描述語彙較不熟練,即便關心他今天過得好不好,很多時候也不知如何描述,抑或是讓孩子啟動他內在的小劇場:「這樣問是要問我今天考試考得好不好?」,還是「大人是想知道我今天到底有沒有被老師...
-
2019-09 作者:曾多聞
對許多青少年來說,社群媒體幾乎是他們的生命線。有時候,社群媒體卻會要了他們的命——因為不堪網路上的酸言酸語。兒少心理學家鼓勵家長共同來保護我們的孩子,從教育自己的孩子在網路上同理他人做起。
-
2019-09 作者:黃敦晴
你沒有看錯,的確,爸爸也有產後憂鬱症!如果你是媽媽,或許你也曾看過枕邊隊友有過這些症狀,需要為他解壓;如果你身為新手爸爸,更一定要仔細讀,怎麼戰勝爸爸的產後憂鬱症。
-
2019-09 作者:黃敦晴
新學期新希望,也會帶來新的壓力。面對青少年的焦慮,美國學校啟動「心理健康假」,希望孩子勇敢說出心中的不舒服,並勇於求救。心理健康假跟病假有何不同?如果沒有心理健康假,又該怎麼當孩子的心理健康偵探?
-
2019-08 作者:曾多聞
英國一項研究追蹤10,000名青少年長達3年,結果顯示女孩更容易受到社群媒體或網路霸凌的傷害。為什麼?我們要如何教孩子保護自己?
-
2019-08 作者:羅勃‧伯恩斯坦、瑪麗‧朗古蘭
你的孩子是過度依賴的媽寶、還是一見到父母就跑?《適度依賴》一書指出,父母與孩子之間,應建立健康的依賴關係,引導孩子既能獨立自主,也能在遇到困難時勇於求助、適度依賴。
-
2019-07 作者:曾多聞
最新研究帶來關於青少年自殺防治令人振奮的發現。密西根州立大學研究團隊長期追蹤有自殺傾向的青少年達10年,發現有父母以外的成年人相助的青少年,自殺率降低達7倍。
-
2019-07 作者:盧諭緯
上千個大學科系,如何找出志向、安排課程選修?啟夢教育諮詢創辦人以自己讀錯系的經驗,希望幫助學生了解科系與未來職業的關聯,在求學路上少一點後悔。
-
2019-06 作者:黃怡菁
研究已指出目睹家暴,將對孩童身心靈造成負面影響,甚至延續到成年。大人該如何看見家暴目睹兒身上「看不見」的傷痛呢?
-
2019-06 作者:李佩璇
衛生福利部公布2018年國人死因數據,癌症仍蟬聯死因之首,自殺雖未在十大死因內,排名第11名。其中,值得關注的是,青少年因自殺的死亡率逐年攀升,足見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也呼籲家長和學校應關注青少年自殺問題。
-
2019-06 作者:Shanni
在「超級父母」輩下成長的千禧世代,父母往往嚴苛、控制欲強,讓他們總是不太有自信,又被社會譏笑為草莓族。一個受傷的孩子藏在心裡,還沒長大,如今到了要為人父母的年紀。他們想問,我真的可以當一個好的爸爸、媽媽嗎?
-
2019-05 作者:賓靜蓀
金鐘編劇徐譽庭的戲劇,總是容易懂、容易看又容易感動,劇中的金句更是療癒人心。她從複雜的家人關係和匱乏中,練就了觀察和將心比心,她的劇中沒有完美的人,也沒有真正的壞人,每個人的難處,在她的戲中,都得到了慰藉。
-
2019-05 作者:蔡宇哲
明明電視裡的比賽輸贏與他無關,但就是會有一些奇怪的行為,好似這麼做就會得分就會贏,或是以為他做了什麼事害球隊輸了,為什麼會這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