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07 作者:留佩萱
「我怎麼這麼沒用,什麼事都做不好……不行!我應該要去除這些負面的聲音,保持正向思考才對!」你是否經常陷入負面迴圈,並對於這樣的自己感到羞愧與自責?心理師留佩萱說,與負面想法的相處之道,不在於強迫將它轉換成正向思考,而是給予它出現的空間,練習「覺察」它的...
-
2019-04 作者:曾多聞
美國知名節目主持人及作家諾拉·麥肯納尼(Nora McInerny)最受歡迎的節目是「糟透了,謝謝關心」,其實這個節目是她的自身寫照——31歲那一年,她失去了父親與丈夫,當時他們有一個年幼的孩子,且她因為打擊過大而流產。現在她在節目中坦然地談如何面對傷...
-
2019-03 作者:黃敦晴
在爸媽眼中,約會、戀愛可能是很自然的事,從來沒在學校「修」過這樣的課。但是在美國初中、高中、大學卻愈來愈常開出「戀愛課」,而且回家作業很多都是「實作」--直接去約一位你心儀的朋友。是新世代出了什麼問題嗎?戀愛課又教了孩子們那些事情呢?
-
2018-10 作者:楊俐容
親子教養專家楊俐容溫馨提醒,我們雖沒有辦法幫助孩子躲過生命中必然的挑戰,但能提供情緒預防,增強他的心理素質,讓孩子更有能力去面對和走過青春期情緒風暴,以下為楊俐容口述建議。
-
2018-07 作者:江珈瑋
「我只要一想到女兒才十二歲,不知道可以幫她梳頭髮到什麼時候,心裡就會抽痛、非常難過。」想要親眼看著兒女健康長大,是罹癌母親最大的心願,然而,癌症第四期讓她不得不做出最壞的打算。癌症病房心理師從臨床經驗中,看到一則則的人生故事......
-
2018-01 作者:陳珮雯
回顧二○一七年,幾起重大的性侵與情殺案件讓家長人心惶惶,
回到學校現場,則是各方團體都積極介入,而老師卻不敢教,
大人吵翻天的同時,我們的孩子卻暴露在無孔不入的網路色情中。
-
2017-09 作者:曾多聞
青少女的情緒是自然力量的產物,其強大的程度甚至會嚇到她自己。專研青少女心理的治療師麗莎•達穆爾(Lisa Damour)在《Untangled》一書中,用神經醫學來解析,幫助父母了解女孩的頭腦裡到底發生了什麼。
-
2017-08 作者:林怡辰
對孩子來說,人類世界的恐懼那麼多,未知到處都是,大家的處境可能跟妖怪世界一樣;但在恭平一次次的冒險中,我們發現這些妖怪也有脆弱、溫暖的一面,不像我們幻想中那麼可怕。許多的恐懼、限制、擔心,原來是來自我們的內心。閱讀了七本妖怪醫院,妖怪世界也逐漸可愛起來...
-
2017-03 作者:老ㄙㄨ老師
受邀閱讀《幫助每一個孩子成功》書稿的大元國小老師蘇明進,在過程中不斷想起許多曾教過的孩子臉龐。身為一位教師,他重視該如何為這些逆境出身的孩子,營造出有歸屬感、獨立性和成長性的教室環境?而這本書提及的研究與準則,為他帶來許多想法⋯⋯
-
2016-10 作者:曾多聞
學習處理負面情緒,對孩子而言是很重要的。但父母常犯一個錯誤:我們教孩子「避免」負面情緒,卻沒有教他們怎麼「面對、處理、放下」負面情緒。
-
2015-09 作者:友緣基金會
如何適當的解決孩子衝突,是老師們常見的難題,過多的處罰可能帶來教育的負面影響,培養孩子「面對衝突」解決問題,將有助於孩子成長。
-
2015-09 作者:友緣基金會
阿德勒學者們認為勇氣是孩子最大的資產,勇氣讓孩子有力量可以面對人生的任務:友誼、課業及家庭,而『鼓勵』會讓孩子找回遺失的勇氣。
-
2015-09 作者:友緣基金會
面對不主動消極的孩子,如何培養孩子能獨立思考,是現代父母的教養難題,以下,聽聽專家怎麼說。
-
2015-06 作者:王宏哲
早期教育可不只有給孩子學一大堆英文或心算、畫畫等才藝。其實,情緒發展、手足相處、生活自理……等等,對孩子的發展一樣重要。解決手足愛吵架,王宏哲從孩子的心理層面提出七個提醒:
-
2015-04 作者:王宏哲兒童發展專家
你家有尖叫小孩嗎?我家的老二,11個月大的寶寶,肺活量之大,常尖叫到左鄰右舍都來關心,你以為老大就比較好嗎?才沒有勒!從老二出生後,就退化到也用叫的來表達抗議或興奮,孩子在發展過程中,到底為何出現尖叫行為,我們從不同的年齡來探討原因與解決方法喔!
-
2015-03 作者:張黛眉
婚姻中抱怨婆婆搶兒子已經不稀奇,「搶孫子」已成為現代家庭關係的新難題, 委由婆婆帶小孩,父母與孩子的相處依然要保留足夠的「質與量」,才能避免親密關係變了調 。
-
2015-02 作者:楊俐容
新聞報導,某大學傳出了一起疑似「羅密歐與茱麗葉」現代烏龍版的跳樓事件。除了在網路上引發青年學子如火如荼的討論外,也令不少為人父母的搖頭嘆息。
-
2014-11 作者:光光老師,吳碧芳整理
幼兒打人、愛生氣、搶玩具,面對這三大惱人的管教難題,親子天下Baby駐站專家光光老師從幼兒的發展角度,提供實用妙招,幫助爸媽化解幼兒的惱人行為!
-
2014-09 作者: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不管孩子得到處罰或鼓勵,不管是環境或我們給予的,最終是希望,孩子能夠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方式,適應這個社會。也就是,孩子表現什麼行為,對他自己最好。
-
2014-09 作者: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有時,你會發現當自己想要去找出孩子為什麼要咬手、摳手的原因。這時,你很容易陷入茫茫大海,在腸枯思竭後仍然一無所獲而感到挫折與無力感。或許換個方式,試著找出孩子最為自在的時刻,例如孩子什麼時候不咬、不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