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12 作者:IOHS
幫孩子戒尿布,是訓練他們生活自主的開始,但許多媽媽反映,如何讓孩子睡覺不尿床,是一大挑戰。看見媽媽們的困擾,尿床守衛隊結合科技、兼顧安全,陪伴孩子自信跨出成長的第一步。
-
2019-11 作者:Irene Lei
2019 年 10 月 16 日,波蘭政府提出新法案,將性教育和戀童癖劃上等號,也宣揚反避孕、反墮胎,引起廣大民眾不滿,因而走上街頭抗議。
-
2019-09 作者:孫碧卿、丘美珍
每個孩子都是教育設計的靈感來源,一公斤盒子從發想、理解到實踐,轉化成孩子可認知的看、想、做。
-
2019-09 作者:小魚媽
從事親子食育工作近六年的時間,從一開始很少有人關心這塊領域,一直到近幾年看到臺灣愈來愈重視飲食教育的重要。不但從家庭主婦、銀髮族補強,近幾年開始向下扎根到了學齡期間的孩子,讓國家未來的主人翁從小就開始接觸與暸解每天會接觸的食材,這是多麼美妙的進步~
-
2019-07 作者:李昕芸
養了上百隻的動物,蝌蚪老師呂軍逸,他選擇將「動物老師」帶進課堂,吸引對自然感到陌生或恐懼的孩子,之後鼓勵他們踏出教室,走向自然這間大型學校。
-
2019-07 作者:許奶爸
第一時間收到《小孩的科學STEAM05:小學生STEAM實驗室》,隨意翻了書中的幾個實驗後,內心直覺就直覺浮出了「這就是我想要的生活化科學實驗書!」這句話。但是,如果仔細想想,到底什麼是生活化概念?其實就是運用生活中隨手可得的東西,就可以著手進行書中的...
-
2019-06 作者:陳安儀
最近,很多家長問我,孩子閱讀測驗成績很差,該怎麼辦?有沒有「補國語」的?甚至我發現坊間真的有「閱讀補習班」出現了!趁著暑假來閱讀,養成青少年的閱讀素養吧!
-
2019-06 作者:石原加受子
停止「希望對方了解」的思考,把想法轉換成「想要互相理解」的話,就能從讓你覺得煩雜的人際關係中解放出來。
-
2019-06 作者:陳志恆
在學習路上,想要孩子養成主動的習慣,家長的角色很重要,你必須要堅持、給予孩子更多的鼓勵與肯定。諮商心理師陳志恆分享幾項原則,讓家長們陪伴孩子建立起學習的好態度。
-
2019-06 作者:戀風草青少年書房
2019,炎陽炙人,炎炎夏日的腳步近了,表示暑假即將到來。這段時間我們又挖掘了一些好書,想和愛書的朋友一起分享。戀風草有三個讀書會,我們一直不斷地在找優質的讀本,在這份書單裡,其實充滿著我們讀書會讀過與預計要讀的書。本著「獨樂樂不如眾樂樂」,推薦給喜歡...
-
2019-06 作者:俏女巫的草藥秘方
現代人對養生講究,一位中醫師觀察:人們太執意要做些什麼事情來幫助身體變健康,亂吃補品反而上火,其實「不做扣分的事」才是關鍵!
-
2019-05 作者:卡西
夫妻難免爭執,而彼此的情緒都會互相牽動,如果我們能夠學著把一場家庭糾紛控制在硝煙未起時,或許就能避免惡性循環,讓有愛的婚姻演變成無愛的悲劇。
-
2019-05 作者:JT
近來虐童事件頻傳,也接連浮現各種社會問題,包含網路肉搜、動用私刑、正義的定義等等。但回到源頭討論家庭,家的定義是什麼?是每天回去睡覺的地方?是能夠提供「安心感」的地方?美國精神學家與你分享,經營家庭的七大守則。
-
2019-04 作者:梁莉芳
108課綱上路,強調抽象、沒有操作定義的「素養」,大多數的父母都手足無措,對於素養是什麼?該怎麼學習素養的討論裡,我們似乎都將焦點放在孩子的身上,其實大人也該拋去框架,認識這個新概念。
-
2019-04 作者:張晴琳(圈媽)
生完孩子後,偶爾走在路上,看見一些身材苗條、漂亮的女人,心裡多少感到不是滋味。作者圈媽產後試過各種減肥方法,都只能帶來短暫的瘦身效果,直到開始進行低醣生酮飲食,終於成功甩掉多餘體重,她是怎麼做到的?
-
2019-04 作者:黃敦晴
人們的刻板印象認為男性好競爭、不易示弱、男兒有淚不輕彈,不容易有密友。但在當人夫、人父的日子裡,也有無法向妻兒傾吐的事,需要有說說心事的好友。好消息是,男性的朋友來源其實很多,結交密友的關鍵很簡單……
-
2019-03 作者:梁莉芳
「半媽半X」,指的是育兒的母職之外,還能持續職場工作的一種生活方式,不管是半媽半X、全職媽媽、職業婦女......都沒有對錯,梁莉芳希望,不管做出什麼選擇,女人都能獲得更多支持,在母職跟自我意義間,有真正自主權。
-
2019-02 作者:陳懷恩
「若有來世,你還願意嗎?」由台灣遊戲團隊赤燭打造的最新恐怖遊戲,劇情以1980年代的台灣社會為背景,闡述無良神棍及盲目父愛摧毀一個家庭的故事。「還願」厲害之處在哪?夫妻失和不可張揚、對於精神疾病閉口不提......這個遊戲吸引的不僅是年輕人,或許歷經過...
-
2019-02 作者:孫京伊
小小孩偶爾會出現撫摸性器官的行為,通常爸媽看到時都會很驚慌,但是孩子會撫摸性器官的原因有很多,不需太過擔心,但也不能置之不理或是給予錯誤指導,該怎麼適切引導?
-
2019-02 作者:尚恩.艾科爾
我們從童年起到後來成年進入職場,一直受制於過度看重個人獨力完成的事。但是,追求潛能的方法不是獨自衝得更快,而是讓集體都變得更好,因為當我們致力於幫助別人達到成功時,我們不但提高團體的表現,還使自己的潛能加倍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