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09 作者:李佩璇
921地震對很多人來說,可能已經是個遙遠的記憶。今年36歲、當年才高二的小緁,卻在這場天災中失去了爸媽和姊姊。失親的傷痕不時隱隱作痛,20年後,已經結婚生子的她,從孩子和丈夫全心的信任和愛中,找到復原的力量。
-
2019-07 作者:盧蘇偉
為什麼之前他們夫妻愈用心、孩子愈偏離正軌?其實,男孩的教養,管愈多教愈多,他們就愈被動和消極,就愈欠缺責任感和上進心。男孩需要自己在「洞穴」中獨處,和自己深入對話,有了決定,走出來之後才是一個全新的人。
-
2019-06 作者:黃美秀
去年在花蓮南安跟媽媽走失的台灣黑熊「南安妹仔」,歷經9個月的照養健康長大,更意外地與原本該是食物的「熊麻雞」變成朋友,在大眾關注下,今年順利回歸山林。台灣第一頭野外幼熊的返家計畫,教會了我們更多關於野生動物保育、關於山林、關於愛的事。
-
2019-04 作者:張詠晴
在茶會上,日本皇太子德仁遇到了雅子,從此展開了6年的追求。求婚被拒一次,最後用「一生守護」的諾言打動了她。一諾千金,德仁婚後為了捍衛太子妃,曾罕見動怒,驚動父親天皇明仁,引發弟弟文仁親王要兄長謹言慎行,也震驚溫良的日本。
-
2019-01 作者:吳佩芳
日前發生的肉圓爸虐兒、一歲多女嬰遭17歲小媽媽及其友人毒打致死等虐待事件,根據調查,台灣一年就有13.7萬家暴通報,平均每天有376人受暴,到底能不能雞婆通報不確定的家暴情形?你我該怎麼做才能保護到在角落的弱勢家庭?
-
2018-12 作者:李佩璇
王曉書在幼年時因一場高燒失去了聽力,卻完成了旁人認為不可能的工作--擔任模特兒、插畫家、作者、新聞主播和演員。她也是兩個孩子的母親,她的孩子不會手語,仍與媽媽溝通無礙。親子間互動親密,不因媽媽「聽不見」而有隔閡。
-
2018-11 作者:楊嘉玲
把婆婆送到安養院,還是接回家裡住?小皖在孝與不孝之間,與自己的內心拔河,但後來,她和先生經過一段掙扎,決定坦然接受現況,不理會社會觀感,不承擔扛不起的未來,不為了圓滿別人口中的孝,而犧牲彼此的生活。
-
2018-09 作者:台大醫學院婦產部主治醫師施景中
你相信這些線條明快活潑的恐龍插畫,是出自一個10歲孩子的手嗎?她是綺綺,因先天心臟病而提早完成人生的旅行,爸媽將她留下可愛的恐龍畫作製成貼圖,並捐出販售貼圖所得,希望能幫助更多心臟病童,讓綺綺的愛延續。
-
2018-07 作者:簡盈柔
剛卸任的金馬執委會主席張艾嘉,在演藝圈雖然獲獎無數,但仍舊不停止進修和學習。她透過果實基金會投入支持藝術教育30年,「希望找到更單純的孩子,在他們很年輕的時候,展開對藝術的觸角。」
-
2018-05 作者:葛瑞絲・雷堡、芭芭拉・肯恩
控制狂父母什麼都想管,小至衣著打扮,大至言行舉止,要怎麼保有自我,又能和父母相安無事?《如果父母老後難相處》一書提出4個應對方法,提供讀者參考。
-
2018-05 作者:邱明秀
居家生產並非充滿浪漫的粉紅泡泡。台灣第一位取得助產師執照的邱明秀,執業近40年,但她也深知,藏在情緒外殼下的,僅是一份對產婦的擔心和純粹的愛。
-
2018-04 作者:龍應台
晚上,那是一堵恐怖的牆。白天,他身上的傷,讓我心碎。每次暴怒和撞擊聲起,我就恨不得你和父親會衝過去敲門,去拯救他。可是你們不動,你們說,「劉叔叔還是愛孩子的。」可是,我覺得你言不由衷。每次隔牆的暴力聲音響起的時候,你都坐在縫衣機前一直皺著眉頭嘆氣。
-
2018-04 作者:龍應台
停下腳步,人們不斷地從我身邊流過,我心裡想的,是你:當你還健步如飛的時候,為什麼我不曾動念帶你跟我單獨旅行?為什麼我沒有緊緊牽著你的手去看世界,因而完全錯過了親密注視你從初老走向深邃穹蒼的最後一哩路?
-
2017-09 作者:門諾醫院
「每一次探視,都怕是最後一次」,745 g寶貝讓爸媽揪心
-
2016-12 作者:呂秋遠
配偶離婚也許不能當夫妻,但可以當合作父母。別把小孩當籌碼,只要把私人恩怨放下,還是有機會能當好父母,給孩子完整的愛。
-
2016-07 作者:吳存富(可道律師事務所主持律師)
從律師的老婆變成專欄作家,從被動角色變成主角,吳存富一路看著「律師娘」林靜如從工作中成長的獨立又自信,兩人在婚姻中更平等和諧,也讓吳存富了解到,女人絕不能為了婚姻而犧牲、失去自己。
-
2016-03 作者:呂秋遠
離婚後取得孩子的監護權,卻無法拒絕前任配偶探視孩子。若遇上自己再度擁有新的家庭,又該如何聰明處理三方關係?
-
2016-01 作者:張瀞文
8年前,造福觀音文教基金會在東海岸成立假日學校,退休老師、大專學生、社區媽媽等成為志工,帶給東海岸部落的孩子不同的人生。
-
2016-01 作者:鄧惠文
歲末年終、回家團圓時刻到了,你計畫好何時回家看爸媽了嗎?現代多是小家庭,如何拿捏與長輩的相聚頻率,雖沒有標準答案,但也別讓爸媽空等待。
-
2015-12 作者:呂秋遠
呂秋遠律師建議走入離婚判決時,對於孩子親權的行使,請不要站在自己的角度來看,從孩子的視野觀察孩子應該由誰照顧,會得出不一樣的結論。否則即使贏了訴訟,卻在親情上輸了孩子,又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