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11 作者:游昊耘
甫獲2019台北電影節最佳新演員蔡嘉茵,也是本屆金馬獎最佳新演員呼聲最高的入圍者。初演電影即完美詮釋棉花糖女孩的自卑內斂,蔡嘉茵將人生經驗化為演戲養分,歷經爸爸早逝、媽媽重病,早熟女孩也遇過各式「胖」歧視,真實人生,往往比電影更加寫實深刻。
-
2019-10 作者:羅怡君
根據內政部統計,台灣每年失蹤孩子約有上萬人,「離家出走」占了約七成;其中14∼16歲青少年為大宗,12歲以下的數據也逐年上升。那麼看似平和溫順、照著生活步調走的孩子,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有多少孩子身在家中卻不時浮出離家出走的念頭?又是什麼讓孩子下了決心?
-
2019-09 作者:李佩璇
921地震當年,小志和妹妹都是小嬰兒,在還沒有記憶的時候,就失去爸媽了。20年來即使回頭望,也只有一片霧茫茫,對小志來說,過去的死別雖有重量,他更想帶著家人的愛和期待,看向未來。
-
2019-09 作者:黃怡菁
1999年9月21日凌晨1時47分,一場芮氏規模7.3級、威力相當於44.7顆廣島原子彈的百年大地震,在台灣震毀了無數個幸福家庭,並造成134位兒少一夕之間失去親人,這就是921大地震。20年過去,悲痛所帶來的「餘震」雖仍不時發作,但有一群人,多年來持...
-
2019-07 作者:何凱成(天下文化出版《球學 哈佛跑峰何凱成翻轉教育》)
「每個學生運動員等於做了兩份全職工作。」強調運動成為教育一環的「球學聯盟」創辦人何凱成,13歲因家庭變故,被美國姑母收養。他從不輕言放棄,憑運動熱忱與專業,幾年後便以體育全額獎學金,考上全球學生的夢幻學校哈佛大學。然而,在光鮮亮麗的背後,卻得身負運動員...
-
2019-04 作者:金熹暻
未婚媽媽、單親家庭、無子女家庭、同志家庭......幸福有多種面貌,隨著時代變遷,所謂「正常家庭」其實等於一種刻板印象。韓國學者呼籲,政府必須提供完善配套措施,接住社會上多元型態的家庭。
-
2019-02 作者:陳盈螢
「四肢發達,頭腦簡單」,是一般人對運動員的調侃,但是「球學聯盟」正在打破這樣的刻板印象。由何凱成成立的球學聯盟,將成績做為學生運動員上場比賽的門檻,讓上場打球成為學習動機。他也期待成立台版的NBA,為運動員創造更豐富的價值。
-
2019-01 作者:陳安儀
國高中的孩子平常課業壓力大,沒時間讀課外書。趁著寒假來閱讀!看親職教育專家陳安儀推薦給青春期孩子的少年小說和經典名著...
-
2019-01 作者:蘇逸涵
關愛之家近年致力於外籍移工媽媽的救助和移工寶寶的收容照護,現在已是收容超過一百五十個嬰幼兒的「大家庭」。寒冬裡的新年時節,他們齊聚一堂,用來自世界各地的家鄉味,溫暖彼此的身心。
-
2019-01 作者:李翠卿
身為「星二代」,歐陽靖的成長歲月,卻是在極匱乏的環境中度過。童年缺乏足夠關愛,加上求學時慘遭霸凌的經驗,在她健康最脆弱的時候,造成了嚴重的心靈雪崩。有長達六年時間,歐陽靖困在憂鬱症深谷,但這個挑戰,也讓她和母親有機會梳理往事、彼此理解。母親的守候,加上...
-
2019-01 作者:張子弘
剛當選台北市市議員的邱威傑,是第一個成功踏入政壇的網紅。在網路上,他叫「呱吉」,也是YouTube頻道「上班不要看」的老闆。看似橫空出世的怪咖,曾待過劇團、做過電視編劇、當過迪士尼北京辦事處主管,也曾在遊戲公司任要職。口中「建中」、「台大」的學歷,其實...
-
2018-12 作者:林玉娟
許多人都覺得收養孩子好偉大,但收養「小魚兒」的彭太太笑著說:「當母親的感覺很甜蜜!」從孩子一來就得流感、熱痙攣,到醫生評估發展遲緩,彭太太臉上始終掛著自在的笑容,彷彿眼前的困難不算什麼...
-
2018-05 作者:曾千倚
想採訪紀錄片《十二夜》的導演Raye,並非因關注流浪動物,而是看到她在籌拍續集的募資影片中,談到零撲殺政策導致收容所的擁擠,以及桃園獸醫師吞服安樂死藥自殺,竟哽咽許久。她那一句「我覺得我好像有事情還沒做完」,使我忍不住想知道,她還想做些什麼。
-
2018-04 作者:賓靜蓀
全國教師總工會政策部副主任張文昌,和太太經過長時間考量,在四十六歲時,領養了當時六個月大的女兒,成為「高齡爸爸」。就像所有爸爸,張文昌看到女兒哭就很不捨,也甜蜜的體認到「當爸爸比當老師累得多」。
-
2018-03 作者:卡多摩
卡多摩嬰童館與勵馨基金會聯合主辦的「愛‧分享 親子市集」將於5/4-5/7在華山文創園區登場,透過精彩舞台演出及趣味闖關活動,來幫助小腳ㄚ找到愛的家!”堂堂”與愛他的爸爸媽媽,就是因此而相遇…
-
2018-03 作者:曾多聞
不只華人愛生男,傳統上美國人也偏愛兒子勝過女兒。但近日調查顯示,美國人不再像過去那樣愛男孩,專家分析,這可能是因為「父母害怕男孩容易惹麻煩。」
-
2018-03 作者:Claire Chien
在英國,有些墓園會在醫院旁邊,讓人們習慣失去其實隨時都在,生與死就是這樣不斷的循環。《失去之後》敘述流產的作者透過為寶寶舉辦喪禮的過程,體認到放下也是一種圓滿,寶寶實體上雖然離開了,但在心裡永遠不會失去。
-
2018-01 作者:田育瑄、陳珮雯
世界衛生組織歐洲區域辦事處和德國聯邦健康教育中心在2010年聯合制定了《歐洲性教育標準》(Standards forSexuality Educationin Europe),近70頁的性教育白皮書中倡導以愛為本的「全人性教育」(holistic se...
-
2017-12 作者:曾多聞
不只媽媽需要產假,爸爸也需要陪產假!Y世代父母愈來愈重視家庭生活品質,美國運通、IBM等大公司均意識到這個需求,以改善家庭政策來吸引人才。
-
2017-12 作者:賓靜蓀
領養孩子需要愛和勇氣,接受被領養的事實更需要。《候鳥來的季節》、《心靈時鐘》等片的導演蔡銀娟,卻在沒有血緣的三代真實關係中,體會到親情和愛,沒有絕對的必然性,也對生命的意義有更多領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