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11 作者:國家電影中心
國家電影中心為使電影教育深入群眾,長期積極透過不同媒介推動電影教育。國家電影中心前身為國家電影資料館,自2014年轉型後,即被賦予電影教育的重任,多年來肩負重任,建立教育資源共享平台,提供橫向與縱向的溝通和對話。在今(2019)年推動轉型為行政法人,即...
-
2019-10 作者:賓靜蓀
台灣假訊息現象嚴重,很多父母卻以為假訊息跟自己孩子無關。從認知心理學看,現代小孩因為長時間上網,只接收破碎資訊,大腦會逐漸不思考⋯⋯對抗假訊息,是大人與孩子都刻不容緩的新學習。
-
2019-10 作者:胡元輝
事實查核永遠在假訊息出現之後。台灣第一個國際認證的事實查核中心諮詢委員胡元輝呼籲,更重要的是全民共同培養媒體素養,練就假訊息防身術,才是杜絕假訊息的最好方法。
-
2019-10 作者:黃聿清
黃聿清是教育部媒體素養推廣計畫的共同主持人,長期扮演協助中小學老師的角色,她觀察到,科技改變得太快,現場老師需要更多協助,才能提供真正符合孩子需要的媒體教育。
-
2019-10 作者:國立故宮博物院
國立故宮博物院去年啟動「Hand in hand 博物館友善親子串聯行動」,串聯設有兒童教育空間之國內博物館。今年活動邁入第二屆,新增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臺南市美術館、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宣布國內響應串聯行動的博物館累積達18所。另於「兒童虛擬博物...
-
2019-10 作者:沈潔伃
國際民主教育論壇(IDEC)是充分實踐自主學習的教育論壇,我們常說「教育的主體是學生」,卻很少在教育論壇看到學生,更不用說由學生發聲、表達意見和想法。在IDEC,無論你是誰,都有權利表達自己的聲音。2022國際民主教育論壇更由一群年輕人爭取將在台灣舉辦⋯⋯
-
2019-09 作者:陳盈螢
「台灣的年輕人不只是自己玩而已!」台大教授葉丙成出席《親子天下》「2019教育創新國際年會」,與3位平均不到30歲的青年領導者對談。劉安婷、陳慕天、黃偉翔三人分享自己的成長經歷,也發現台灣家長普遍對孩子放不下,居然到了小孩出社會,NPO還要為家長辦說明...
-
2019-09 作者:黃敦晴
兒童是社會的未來,是我們寄望的美好明天。獎金是諾貝爾獎3.5倍的「一丹獎」,賦予教育革新者更強大的力量,並建立一個跨越國界的教育領袖社群,為人類社會帶來深遠影響。第三屆一丹獎,剛公佈2019年得主,是兩位推動、顛覆教育創新,並跨界投入教育、改變世界的斜...
-
2019-09 作者:孫碧卿、丘美珍
每個孩子都是教育設計的靈感來源,一公斤盒子從發想、理解到實踐,轉化成孩子可認知的看、想、做。
-
2019-09 作者:孫碧卿、丘美珍
由基金會出師資、企業出經費、當地教育局支持……美麗小學慢慢形成一個模式,希望在教育資源缺乏的中國農村,繼續複製和推廣下去。
-
2019-09 作者:孫碧卿、丘美珍
農村小規模學校聯盟彌補了現有鄉村教育資源的不足,搶救生存困境中的中國大陸農村小校,還可以與其他的鄉村學校一起進行教育創新嘗試,更可聯盟形成區域型的教育共同體。
-
2019-09 作者:丘美珍、孫碧卿
好玩的科學課就地取材,設計實驗,引導孩子們DIY,重新探討和思考科學課的定位,將實地情況融入其中,為鄉村教師創新了科學課程。
-
2019-08 作者:李昕芸
嘉義朴子國小角力教練黃俊勝,不只教角力,更教人生態度,訓練之餘安排課輔教學,甚至提供自家房間充當學生宿舍,盡心盡力,只希望能為偏鄉孩子翻轉未來,找到人生方向。
-
2019-08 作者:蘇岱崙
瑞典高中的瑞典文課程,學生拿到的教材是媒體上的報導文章,從練習摘要、閱讀不同立場文章,到寫下自己的論辯文。數學科也能融入公民素養,培養高中生正確解讀數據和圖表判讀的能力,才不會被片面的政治宣傳誤導、欺騙。
-
2019-07 作者:林竹芸
台灣教育現場,習慣透過考試為學生打分數,卻無助學習,各國教育界都在研究如何評量學生在真實世界的能力,作為家長要清楚,不要拘泥在成績裡。
-
2019-06 作者:藍佩嘉
為追求表面的「公平」而恢復聯考,有如英文諺語裡說,「倒洗澡水時順便倒掉了嬰兒。」台大社會系特聘教授藍佩嘉新書《拚教養》,透過長達十年在台灣不同的家庭的深入田野調查,看到台灣父母從拚經濟到拚教養的焦慮,她指出,過去二十多年來的教育改革,雖有弊病疏漏,對促...
-
2019-04 作者:蘇岱崙
有七成四家有未滿三歲的幼兒家長,希望能自己照顧孩子,但只有五成一如願。政府新的托育支持政策,家長有感嗎?
-
2019-03 作者:王韻齡
過去,雙語學校等同於私校專屬配備,要付出高額學費才能接近。如今,公立國中小看準這項少子化時代的招生利器,也陸續開辦雙語學校。他們如何突破經費與人力限制,在市郊或偏鄉,展開一場雙語教學實驗?
-
2019-03 作者:葉丙成
閱讀理解的素養,將是未來孩子非常重要的素養。因為在新課綱上路後,台灣的教育將會有不同的樣貌。
-
2019-03 作者:葉丙成(實驗教育無界塾、線上學習平台 PaGamO 創辦人)
未來台灣的教育所在乎的,不再是把課本背的滾瓜爛熟,而是你有沒有能力去擷取資訊、統整解釋、省思評鑑。面對新課綱上路,家長要怎麼理解這個新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