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11 作者:Good TV【愛+好醫生】
在媽媽社團中,許多人會不經意的提到,家中某某人是扮白臉,某某人是扮黑臉云云。久而久之,大家似乎形成某種共識,就是家裡一定要有黑臉白臉的角色分工,否則教養規矩就很難維持。但真的需要這樣嗎?究竟扮演白臉或黑臉,又會帶來親子關係什麼樣的後遺症呢?
-
2019-11 作者:松田孝、謝宗翔
在臺灣即將推行的108年課綱中,明白的點出在資訊科技的教學重點,著重於培養學生的「運算思維」。如果你是關注這件事的教師或家長,也許你會對這個名詞感到陌生,甚至困惑。接下來由日本的松田孝老師與臺灣的KK老師為你解答吧!
-
2019-11 作者:游昊耘
校園霸凌層出不窮,為何霸凌難以根絕?《親子天下》圖解霸凌三角關係,帶你搞懂霸凌者的真實心境、正確陪伴被霸凌者走出陰影、原來旁觀者除了沈默,還有其他選擇。
-
2019-11 作者:曲智鑛
孩子們的翻譯蒟蒻「光頭老師」曲智鑛,自己小時候就是經常闖禍的孩子,總被貼上「過動」的標籤,所以能真正體會孩子的困擾。很多師長想關心孩子卻不得其門而入,但光頭老師卻能輕鬆解決這些孩子的問題,究竟是用了什麼魔法讓孩子對他言聽計從?
-
2019-11 作者:李佩璇
在國中擔任出納組長的張雅惠,從小到大讀書、考試難不倒她,對於有明確流程的工作,也很能勝任。但讓她在職場碰壁的不是專業能力,而是克制不住的情緒、言語應對,求助專業後,背後的原因終於真相大白。
-
2019-11 作者:親子天下
藉由警察元素空間,「貓熊警察」繪本的小讀者們換上小警察制服,找尋線索揪出壞人、體驗扮演人民保母角色的有趣活動。讓孩童建立法治觀念、了解警察辛勤的工作,是為了保護人民的安全,若遇到危險要勇敢向警察求助,讓「警察」成為孩子心目中的大英雄。反犯罪意識向下扎根...
-
2019-10 作者:Philips Avent
從寶寶呱呱墜地那刻起,是媽媽哺乳的起點。看著懷中的寶寶吃飽喝足、微笑睡著,是所有媽媽甜蜜而簡單的願望。現代媽媽無一不知母乳所富含的營養,也期盼哺乳跟寶寶能建立不可取代的親密連結,但母乳之路卻常是困難重重。
-
2019-10 作者:王韻齡
今年最受曯目的國片《返校》,女主角王淨以不同作品先後入圍本屆金鐘、金馬獎,無疑是一顆最閃亮的新星。早熟且略帶憂鬱氣質,隱藏在陽光燦爛的笑容背後,21歲王淨經歷過父母離異、當小留學生、被同學孤立、看心理醫生種種多層次人生,或許正是她可以勝任這樣高難度角色...
-
2019-10 作者:陳志恆
大人若想幫助孩子學習得更為精熟,或許可以多加利用「教導別人」這項學習策略。諮商心理師陳志恆來分享,在家裡,家長可以怎麼幫助孩子
-
2019-10 作者:小兒感染科 - 黃瑽寧
2013年我曾經寫過一篇《有關卡介苗新聞的深入探討》的文章,提到了接種卡介苗後,家長聞之色變的罕見副作用:骨髓炎。文中我也提到了卡介苗骨髓炎發生率約為百萬分之56,每一年全台灣大約會有十起案例,其實並不多見。
-
2019-10 作者:李佩璇
今年30歲的蔡金川(Allen)從青少年時,就飽受注意力不能集中、憂鬱所苦。雖然高中就開始求助專業,但一直未能診斷出他的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導致 Allen 大學讀了3次、被師長誤解為「懶惰、不努力」,人生更幾度陷入憂鬱症。直到26歲被確診為...
-
2019-10 作者:黃敦晴
離開校園以後,還記得在學校的一天怎麼過嗎?美國從幼稚園到高中,都安排父母「返校」,一個晚上上完9堂課,體驗孩子的真實校園生活。現代的學校生活緊湊繁忙,家長們最大的心得竟然是:孩子,你辛苦了!
-
2019-10 作者:羅怡君
根據內政部統計,台灣每年失蹤孩子約有上萬人,「離家出走」占了約七成;其中14∼16歲青少年為大宗,12歲以下的數據也逐年上升。那麼看似平和溫順、照著生活步調走的孩子,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有多少孩子身在家中卻不時浮出離家出走的念頭?又是什麼讓孩子下了決心?
-
2019-09 作者:曾多聞
對許多青少年來說,社群媒體幾乎是他們的生命線。有時候,社群媒體卻會要了他們的命——因為不堪網路上的酸言酸語。兒少心理學家鼓勵家長共同來保護我們的孩子,從教育自己的孩子在網路上同理他人做起。
-
2019-09 作者:黃敦晴
你沒有看錯,的確,爸爸也有產後憂鬱症!如果你是媽媽,或許你也曾看過枕邊隊友有過這些症狀,需要為他解壓;如果你身為新手爸爸,更一定要仔細讀,怎麼戰勝爸爸的產後憂鬱症。
-
2019-09 作者:孫碧卿、丘美珍
香港循道衛理聯合教會亞斯理衛理小學,近年來積極推動做中學(LBD)課程,老師帶孩子走出教室,在社區中學習敬業典範,在公園中探索自然。走出教室之後,孩子學到更多活知識、軟實力,師生一起為學習歷程增添更多色彩。
-
2019-09 作者:李佩璇
如果想尋求關於自閉症、亞斯伯格的協助,不管是家長或老師,一定聽過花媽(卓惠珠)的名字。因為家有自閉症兒子,花媽長期投入泛自閉家長互助社群,如今她進一步創建系統化平台,除了泛自閉家族之外,還能幫助妥瑞、ADHD等「隱性障礙」家庭。
-
2019-08 作者:李佩璇
「家庭是用愛連結的」、「哪有爸媽不愛小孩」這些看似當然的結論,導演賀照緹卻用鏡頭訴說一個「家庭中不必然只有愛,也常伴隨傷害」的故事。關掉攝影機之後,賀照緹打破導演和被攝者的界線,陪伴紀錄片主角兩位少女7年,給予最溫暖的陪伴。
-
2019-08 作者:黃敦晴
當了媽媽,彷彿成為天底下所有人的救火隊,無論是先生、孩子、老師、同事、老闆、甚至婆家,什麼事都想找她。再怎麼萬能的「好好媽媽」也會累,在筋疲力竭之前,要先學會怎麼勇敢、自信、堅定、又不傷人地說「不」!
-
2019-08 作者:羅勃‧伯恩斯坦、瑪麗‧朗古蘭
你的孩子是過度依賴的媽寶、還是一見到父母就跑?《適度依賴》一書指出,父母與孩子之間,應建立健康的依賴關係,引導孩子既能獨立自主,也能在遇到困難時勇於求助、適度依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