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08 作者:李昕芸
培養閱讀素養成為近年教育熱門議題,「愛閱網」團隊為提升國中學子的閱讀理解能力,邀請專家學者制定書單,並利用線上評量的模式,搭配大數據,檢測學生的閱讀力,成功提升學生成績。
-
2019-03 作者:王韻齡
今年入學的國中生,將是首批上「生活與資訊科技」課的學生,雖然非考科,卻蘊含全世界最重視的教育精神。而自然、數學科也將更鼓勵學生動手做、多思考。
-
2017-09 作者:王韻齡
108課綱前導學校已從今年九月開始試行新課程,未來兩年在教學現場,將是邊做邊修的狀態。2年後即將全面上路的108課綱,在國小和國中端,分別增開了新住民語選修和科技領域,孩子的學習將面臨哪些改變......
-
2017-08 作者:王韻齡
「生活科技課(簡稱生科課)」前身是工藝課,因為與升學無關,一直得不到學校重視。隨著近年來教育趨勢強調動手做學習、創客教育、程式設計,及STEAM教育等,108新課綱更是綱舉目張新設立「科技領域」,生科課終於谷底翻身。8月1日起國教中央輔導團科技團正式成...
-
2017-07 作者:王韻齡
5年前,王政忠還只是個平凡的國中老師,任教於南投爽文國中,認得他的人不多;5年後的今天,他是全國最大規模教師自主研習的發起人,平均一年要跑5、60場講座、工作坊。今年9月,以他人生故事為藍本的電影「老師,你會不會回來」即將上映,他的人氣也將來到另一個高...
-
2017-01 作者:程遠茜
最新PISA數據顯示台灣少年閱讀之後卻不理解、不會思考。 當閱讀不再只是紙本與文字,是跨領域、跨媒材的廣泛學習時, 培養處理訊息能力的閱讀素養,更需要深閱讀穩紮穩打。
-
2016-05 作者:編輯部
十二年國教時代,學校排名逐漸模糊,學校得要端出牛肉告訴孩子:選我這間學校,能學到什麼?從課程內容到上課方式,未來的高中風貌都將有很大轉變。
-
2016-05 作者:莊舒仲
高雄努力讓高中職擺脫分數排名綁架,朝向特色發展,選校思維從「排名選校」到「適性就近」;屏東則透過各項計畫展開留人大戰,吸引學生在地就學。
-
2014-09 作者:李佩芬
這次《親子天下》募集翻轉教育的創意教師,共收到各縣市超過280份以上的報名表,經書面初步審核後,有263位國中小教育工作者符合徵件資格,他們透過課堂,一點一滴將翻轉精神落實於教育現場,改變了過往一成不變的「你說我聽」課堂風景⋯⋯
-
2014-07 作者:王韻齡、張瀞文
會考結束,大家為高分低就而怒吼,卻鮮少人關注,會考中凸顯了台灣每15位國中生就有1位,國英數社自每一科都沒有學到基礎的能力。首屆12年國教後更該關心的3大課題,比上不上第一志願更為重要。
-
2014-05 作者:莊舒仲
位於南高雄的瑞祥與北高雄的新莊兩所高中,是近年新崛起,形象突出的社區高中,每年都有學生放棄第一志願,選擇就近入學。瑞祥高中校長林香吟表示,「市場定位很重要,」如何和學區鄰近高中區隔,要有明顯而獨特的特色。
-
2014-05 作者:莊舒仲
內埔農工高職有八個職類,其中「野生動物保育科」為全台唯一,由原本畜牧獸醫學科轉型,課程內容以野生動植物飼養、照護與復育為主,也包含標本製作、休閒水族、動物美容等課程,為校內熱門類科,甚至還吸引北部有興趣的學生南下就讀。
-
2014-05 作者:莊舒仲
早在二○○九年高雄市便實施「樂學計畫」影響當地生態,努力讓高中職擺脫分數排名綁架,朝向特色發展。
-
2014-05 作者:王韻齡
以往是坐著等學生上門,十二年國教衝散名次後,學校得要告訴學生,選我這間學校你能學到什麼?從課程內容到上課方式都將因此產生很大的顛覆。
-
2013-12 作者:李偉文
有許多孩子在成長過程中不斷挫折而自暴自棄,如何協助他們找回學習熱情與未來憧憬?
-
2013-11 作者:張瀞文
這學期開始,教育部明文要求國中全面推動閱讀,也就是在宣示:國中的學習不等於追求考試分數;學生的學習將跨出課本,走向更多元、更廣闊的世界。過去一直主張「閒書」勿入的國中,準備好迎接閱讀元年的到來嗎?
-
2013-10 作者:張瀞文
過去十年在大力推動下,閱讀已成為孩子學習很重要的一部分,閱讀量提升後,對文本理解卻停在字句表面,閱讀應該升級了!
-
2013-10 作者:張瀞文
被稱為閱讀沙漠的國中,開始要全面推行晨讀了。《親子天下》針對全國國中校長做問卷調查,發現目前仍是有心無力的局面。
-
2013-10 作者:莊舒仲、張瀞文
當學校老師用盡方法要讓孩子喜歡閱讀時,瑞祥高中的教師從最根本做起:老師先開始讀。這場寧靜的讀書會,不但改變了學校的讀書風氣,還發展出整個高雄區的閱讀計畫。
-
2013-05 作者:張益勤、陳雅慧
2012年8月,台北市教育局宣布基北區特招將參考國際PISA考試題型,只考閱讀素養和數學素養;今年4月,卻又宣布緊急煞車,回歸會考3科。急轉彎的消息引起爭議,政策背後推手丁亞雯,如何平衡理想與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