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01 作者:陳超明
行政院宣示台灣將在2030成為雙語國家,要求教育部研究鬆綁相關法規。英語一定要從小學起嗎?實踐大學應用外語系講座教授陳超明分析,11歲之前的小孩對聲音的敏感及模仿能力強烈,適合學習多種語言。但這並不表示,長大後就無法學好外語。
-
2019-01 作者:張子弘
立法委員林靜儀曾任婦產科醫生,也是診間病人的心靈撫慰者。求學過程及十年臨床經驗,她看到女性在傳統角色中的弱勢與矛盾,促使個性俠義、敢說敢為的她,不斷為女性與婚姻平權大力奔走。一段破碎的婚姻曾帶給她巨大的傷痛,她也試著變成傳統的「賢妻良母」去挽救。在氣憤...
-
2019-01 作者:葉丙成
不少長輩仍有追求學歷的迷思,殊不知,這反而使孩子錯過發展其他重要能力的黃金時期。
-
2019-01 作者:鄧惠文
為人父母都知道,孩子不是自己關起門來教,而是受到整個社會的影響。面對性別刻板印象,這是條父母和孩子要一同成長的路。
-
2018-12 作者:陳晉興、陳保中
空汙問題嚴重,加上冬天易有流感傳染的風險,因此無論是搭捷運、公車或是走在街上,隨處可見戴著口罩的人,就算沒生病也總是戴上保護自己,成為現代人健康必備品。但是口罩款式這麼多該怎麼選,真的買來了又怎麼戴才是正確的?台大專家在《空汙世代的肺部養護全書》一書中...
-
2018-12 作者:小雨麻
家裡總是亂七八糟,孩子的物品也丟不掉,該怎麼辦呢?知名親子部落客小雨麻採用這些方式陪孩子進行收納與減法,一起來看看吧!
-
2018-11 作者:黃敦晴
為了打造幸福職場,公司辦親子日讓員工帶小孩來。現在有了「進化版」,邀請的竟是父母!就像小學家長會一樣,只是爸媽不問功課,竟然問CEO公司前景!你覺得尷尬還是幸福呢?
-
2018-11 作者:游婉琪
關於居家生產,有人擔心居家生產不比醫院安全、助產師沒有醫師可靠;有人主張居家生產,讓生命依循自然而生,女性也能從中找回身體自主權,孕婦更不必被當成病人看待。著有《迎向溫柔生產之路》一書的文字工作者諶淑婷認為,溫柔生產不只是讓女性被舒適地對待,更需要讓生...
-
2018-11 作者:蘇岱崙
職場、環境對育兒托育不友善,讓台灣婦女「沒得選」,勞動參與率低、生育率也低。11月24日即將大選,托育政策催生聯盟呼籲縣市首長候選人重視提供0-12歲公共化托育服務,12日公布參與承諾的候選人名單,提供選民參考。
-
2018-11 作者:張瀞仁
已經有許多研究證明:互相尊重、溝通良好的內向和外向者合作,會是無堅不摧的超強團隊;而這本書更讓我看到,原來這種強大關係的基礎,正是彼此學習、互相體諒的關係,無論是親子、同事、或主管/下屬關係。
-
2018-11 作者:羅怡君
內向孩子最喜歡從事的活動,大概就是「思考」了。活躍在小腦袋瓜裡的各種想法,往往會讓孩子一不小心就與現實生活脫節,即使老師早已說到下一個主題、同學已經換了遊戲,內向孩子可能仍然沉浸在剛剛那個靈光乍現的念頭裡。
-
2018-11 作者:斑馬
中國論壇一篇「為什麼有的女人討厭生孩子?」的問答,一名女性分享為了家庭壓力生小孩的「繼母觀」竟然引起廣大迴響,作家斑馬苦口婆心的呼籲:沒有內建母愛很正常,不想對一個生命負責任,就別生小孩!
-
2018-11 作者:黃敦晴
這幾年,從大學教授、心理研究、到親子教養專家、小兒科醫生都在呼籲,要給孩子「自由玩樂」(free play)的時間。自由玩樂要怎麼玩?讓孩子放空、耍廢、隨意讓他們玩電子產品算不算?看丹麥兒童的超自由爆表玩法,不只自由、還要從中學更多!
-
2018-11 作者:臺北市就業服務處
小雯(化名)早年於商業大學畢業即投入職場,曾服務於出版社及考友社擔任行政及客服等內勤職務,婚後因養育子女離開職場,全心投入於家庭中。隨著兩個孩子分別上國中及國小六年級,家庭照顧的負擔稍微減輕,但子女的教養費用卻與日俱增,在偶然得知臺北市就業服務處北投就...
-
2018-10 作者:郭銀京
一位韓國媽媽在美國讓孩子接受猶太式教育,觀察到許多猶太媽媽都是職業婦女,沒有投入育兒生活,家庭跟工作卻能取得良好平衡,即使是辭職育兒的猶太媽媽,也不會為了孩子無條件犧牲自己的時間。
-
2018-10 作者:曾多聞
家有嬰幼兒的夫妻若都得工作,勢必面臨托育選擇。英法最近的研究,比較「專業托嬰」和「非專業托嬰」當中的寶寶,發現專業托嬰人員對於嬰幼兒發展有益,寶寶長大入學後,人際、情緒發展表現更佳。
-
2018-10 作者:黃敦晴
諾貝爾獎陸續發表,掀起了女性得獎人為什麼比較少的議題。不是女性比較不優秀,也不完全是性別歧視。男女本來就先天大不同,但在教養和教育上避開這些陷阱和刻板印象,就能讓女孩們勇敢發揮天賦。
-
2018-10 作者:台灣三星(整合傳播部企劃製作)
當科技融入學習,改變了當前學習的樣貌,但打造以孩子為中心的教學,是當前教育始終不變的追求,看科技如何成為孩子探索學習的最佳工具!
-
2018-10 作者:楊子漠
到目前為止,我們對教育工作者的定位幾經轉變,從原本老師是課堂的講述者,到後來變成課堂的引導者,但我認為,老師終究會走向成為課堂的共學者。
-
2018-09 作者:張益勤
親子天下26日舉辦2018教育創新國際年會,今年主題為「適性而學,打造改變世界的人才」。兒童程式教育之父米契爾.瑞斯尼克(Mitchel Resnick)越洋連線分享如何啟動創意教育,還有來自台灣、美國、中國大陸等地超過30名講師分享教育路上的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