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12 作者:光光老師
沒有人喜歡生氣,偏偏小孩自我控制能力不夠成熟,情緒往往說來就來,責備或安慰他都不是好做法。
-
2019-10 作者:王韻捷(雞湯來了)
《我們與惡的距離》狂掃6座金鐘,賈靜雯與溫昇豪飾演的夫妻檔歷經喪子之痛,家庭關係也有了裂痕。從埋首工作避而不談、雙方對峙彼此攻擊,有時越吵越兇,有時卻只想快點躲起來,晚點再面對問題。不只夫妻相處,就連親子間溝通,究竟能不能理性一點談事情?
-
2019-10 作者:光光老師
孩子開始與同儕互動後,有時會因熱情舉動沒得到熱情回應而心情受傷,我們可以運用三個策略,協助孩子調整心情。
-
2019-09 作者:藍偉瑩
從2013年開始跨出自己的教室,現任均一師培執行長的藍偉瑩深深發現,唯有老師和家長是學習者,孩子才會跟著一起學習。在學習過程中如何養成探究和思考的能力,才是素養學習的真正目標。這本書,寫給所有關心孩子未來如何學習的所有大人們。
-
2019-08 作者:賓靜蓀
一年超過四萬人申請入學的哈佛,申請者都有漂亮的高中成績和學力測驗分數,近年卻呼籲各大學改變招生傳統,希望傳達出:品格、成為好公民都是重要的。
-
2019-05 作者:黃敦晴
新課綱的小學資訊課不見了?資訊課該上什麼?要不要學寫程式?在很多國家,這個問題的主詞已經不是「資訊課」,而是怎麼提升全民的「DQ」(數位智商)?
-
2019-05 作者:溫蒂.莫傑爾
父母或多或少都有大吼的經驗,當你憤怒而提高聲調,孩子會做出抵抗,衝突可能一發不可收拾。一位美國教養專家給有需要的父母上了聲音訓練課程,教養沒辦法總是溫和而堅定,但透過聲調的控制,我們可以不用每次都上演抓狂戲碼。
-
2019-05 作者:許翠瑄
和孩子多說話,可以給孩子更優質的學習型大腦。然而,有些話卻可能扼殺孩子的大腦發展,像是:否定句、禁止句、指令、簡短命令。
-
2019-04 作者:李佩芬
「三千萬字計畫」創辦人丹娜.蘇斯金博士提出,孩子不是生來聰明,而是透過大量親子對話而變得聰明。只要掌握三個簡單的親子對話互動方式,每位爸媽都可以創造豐富的早期語言環境。
-
2019-03 作者:黃敦晴、曾多聞
Netflix攜手日本整理大師近藤麻理惠,進軍美國家庭,拍下8集實境秀,引爆網友討論。麻理惠帶著陽光笑容出任務,不但讓房子改頭換面,還帶著美國家庭整理自己的人生和親密關係……
-
2019-03 作者:光光老師
孩子看到可愛的寵物時,常會向爸爸媽媽要求要養,別因為疼孩子或一時興起就輕易答應,決定養寵物之前,有些事要先和孩子約法三章。
-
2019-01 作者:黃敦晴
孩子的新年新希望,總少不了學習更順利,學業更進步。不過,根據研究,變聰明、成績更好的方法,不是去補習班補英、數、作文等學科,而是學樂器、下棋,或不需花大錢,親子在家中一起練習記憶法、持續學習……
-
2018-12 作者:黃敦晴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但是他出問題時,你還是最心疼,而且還是要陪他一起解決。管教青少年的尺度難以拿捏,怎樣才能讓他們該聽話時聽話,該獨立時能獨當一面?看看柏克萊專家教父母與青少年一起學習怎麼掌握人生。
-
2018-11 作者:曾多聞
美國小兒科醫學會長期研究發現,3歲以前被體罰,負面影響會持續到9歲。該學會上週發表聲明,強烈呼籲以正向健康方式規範孩子,而不要打孩子,也該避免羞辱、威脅、嘲笑的言語。
-
2018-10 作者:真真老師
對精力無窮的孩子們來說,好好的午睡根本是天方夜譚,幼兒園老師真真這次記錄孩子在午睡時間發生的各種不思議怪象:硬撐不睡、睡前哭喊、佛山無影腳......幼教老師沒有一刻能鬆懈!
-
2018-09 作者:曾多聞
成為父母,就好像接下一份重要的工作:你得到一個偉大的職銜,旁人對你有很多的期待,但你卻毫無經驗。教育專家教你保持冷靜:記住教養跟上班一樣,要依據你有多少時間,來安排工作的份量。專業時間管理教練教你如何分配時間,安排親職工作。
-
2018-09 作者:曾多聞
數位時代來臨,如何教孩子讓3C產品為己所用,而不被3C產品控制?《紐約時報》近日綜合專家看法,推出從0到18歲的分齡數位教養指南,本刊特別摘譯整理之,供家長們參考。
-
2018-09 作者:王智弘
擔心孩子上網時間太長,恐怕「成癮」嗎?長期研究網路成癮的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系教授王智弘指出,使用時間長並不代表成癮。網路成癮症狀有積極的警訊意義,背後代表的危險因子更值得重視。
-
2018-09 作者:邱紹雯、陳珮雯
過動症要不要吃藥,各界一直有不同見解,在討論用藥之前,還有一些必須關心的事,包括如何確診,如何評估家庭有多少資源能協助孩子不用藥物治療。
-
2018-08 作者:曾多聞
在正常運作的人體系統當中,睡眠幫助大腦處理並儲存每天的情緒與記憶。當我們一覺起來,大腦中就有足夠的空間,去創造新的經驗、儲存新的記憶。當大腦無法正常發揮這些功能,對親密關係會有什麼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