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09 作者:吳緯中
「我們維持對學生極高的目標,不是為了競爭;我們讓孩子發展自我,也不是為了競爭;我們鼓勵孩子合作、共同學習,同時引導他們為自己設定高的標準,都不是為了競爭。
我們陪伴孩子發展自己的可能性,挑戰自我,努力達到目標,這就夠了,這也是最重要的。我的想法很簡單...
-
2019-09 作者:許家齊
高中自學生數不斷成長。根據教育部統計,107學年個人自學、團體自學、機構自學的高中生總數近1500人,3年來雙倍成長。現在北、中、南都有行動派的自學生發起「小聚」,創造機會讓自學生找夥伴一起學、互助找資源。
-
2019-09 作者:李佩璇
如果想尋求關於自閉症、亞斯伯格的協助,不管是家長或老師,一定聽過花媽(卓惠珠)的名字。因為家有自閉症兒子,花媽長期投入泛自閉家長互助社群,如今她進一步創建系統化平台,除了泛自閉家族之外,還能幫助妥瑞、ADHD等「隱性障礙」家庭。
-
2019-09 作者:李佩璇
資源班的孩子都在學什麼?只是把不懂的國語、數學弄懂而已嗎?台南市裕文國小特教老師王峯文不這麼認為,在他的課堂上,學生能合作演戲、擔任古蹟解說員,甚至與他校學生交流。王峯文認為:「用對方法,特殊孩子的能力非常耀眼。」
-
2019-07 作者:滿滿額娛樂
跨界名人推薦!《光》有別於一般自閉症紀錄片,希望大眾藉由電影中自閉症哥哥與弟弟的手足之情、跟幼兒園老師素恩的友情,讓大家看到不同的情感表現。本片榮獲多項國際大獎,8/23笑中帶淚全台上映,帶給你滿滿感動!
-
2019-07 作者:莫茲婷
面對自閉症的孩子,父母往往不知所措,除了要應付孩子的情緒及學習問題,更擔心未來生活的適應;諮商師莫茲婷想告訴爸媽,其實別擔憂,學習換個角度看自閉症,或許可以從他們身上看到另一個世界。
-
2019-06 作者:李佩璇
國小低年級課後半天下午何處去?對於有特殊需求的爸媽來說尤其頭痛,不少家庭會特別撥出一個人力來接送孩子往返各種專業教室,或勉強找一個安親班讓孩子待著。專家和特教老師建議,特殊需求孩子適合「個別化」安排,課後時間才不會成為一場災難。
-
2019-06 作者:李佩璇
「孩子沒辦法坐下來好好寫作業,總是一直說話、動來動去,被好幾家安親班退貨了,該怎麼辦?」常在ADHD、亞斯伯格症或自閉症等專屬社團看到這樣的家長留言,特殊需求孩子的課後安排常被忽略,身為職能治療師的圈圈老師,開辦了教室,試圖接住這些無助的孩子。
-
2019-05 作者:黃敦晴
「我們站在大滅絕的起點,你們談論的卻只有錢,和經濟成長的童話。你們怎麼有膽這樣做?」昨日(9/23)聯合國氣候高峰會上,16歲瑞典女孩桑柏格對台下各國代表提出強烈控訴。桑柏格因引領全球160萬名青少年走上街頭為環境氣候發聲,被提名角逐諾貝爾和平獎,她要...
-
2019-05 作者:曾多聞
早期診斷對於自閉症治療的重要性,長久以來都非常受到美國醫學界的重視。目前美國通用的嬰幼兒自閉症篩查表,可以從嬰幼兒兩歲開始觀察評估。最新研究更發現,有些自閉症狀最早在幼兒16個月大時就可以檢測出來。
-
2019-05 作者:李佩璇
「養大一個孩子需要全村的力量」,舊社會同村共養情景雖不復見,現代的爸媽透過更多元管道,反而更能跨越地域限制、力量更強大,成為育兒路上互相支持的可靠肩膀。今年54歲、家有兩名過動兒的爸爸黃瑞佳,6年前創立臉書社團,接住4萬多名ADHD家長、孩子瀕臨破碎的...
-
2019-03 作者:李佩璇
情緒障礙的孩子常因無法適應學校人際關係,進而拒學、中輟,衛生福利部桃園療養院打造青少年健康學園為「中繼站」,就像在一般學校上課,整合醫療和特教資源,給予孩子生心理和學科的幫助,從家庭、學校和社會三方協助青少年重回軌道。
-
2019-02 作者:李佩璇
當兒子被醫生判定為多重學習困難,包含亞斯柏格症、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和閱讀障礙,甚至被幼兒園老師說:你兒子是智障!余亞平不許別人給孩子設限,母子倆的努力下,兒子湯姆順利完成學業且完成小時的夢想,成為癌症研究員。
-
2019-02 作者:戈婭
中國作家戈婭育有一個自閉症孩子「火娃」,像許多特殊兒家長一般,從難以接受,到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她真誠分享自己的黑暗面,坦言沒有什麼「想通」的時刻,也會對孩子有恨意。然而面對它、並穿越恨意,孩子仍然是教會她親情之愛,最珍貴的那個人。
-
2019-01 作者:許家齊
亞斯兒媽媽陳音秀,受訪時說了幾次「人生充滿意外」。她從一位國文老師變成餐館老闆,從一位無助的媽媽變成助人者。正因為在低潮時受過幫助,陳音秀深知陪伴的重要,她用自己的生命故事與能給出的力量,支持更多亞斯兒家庭。
-
2018-11 作者:經濟部工業局
古有禮、樂、射、御、書、數稱為「六藝」;15日起由經濟部工業局支持,資策會教研所執行的107年科技教育暨創新產業年終成果展,則用科技教育新六藝 — AI、AR、VR、IoT、Maker、STEAM,讓大人小孩在科技、手作工作坊、展覽與音樂會等活動中,自...
-
2018-11 作者:羅怡君/友緣基金會 (摘自親子天下出版《愛,我的內向小孩》)
提到自己的內向孩子時,大部分家長可能會使用較負向的形容詞語。內、外向者的確會因為天生氣質有別而有不同個性,但生活經驗的形塑有更深遠的影響,孩子每天都在成長,個性也一直都在變化。心理學大師榮格曾說過,人需要發展各個面向,最終才會成為統整的個體,因此家長要...
-
2018-09 作者:王韻齡
張原禎一直引進人工智慧,為中小學設計出合適的教學活動。
他與與北新國小合作,每週把AI機器人小丹帶去和新住民孩子對話,
展開一個多語言學習實驗,希望能幫助新住民小孩學好國語、母語這兩種語言。
-
2018-09 作者:林胤斈
「我們永遠不會走出自閉症,因為自閉症沒有困住我們。」這是年僅15歲的李語芠(讀「文」)對創作影像、也是對自己的註解。陌生的日常──少年維特影像創作展,集合13位年齡從小六到高中、各有特質或想法的創作者,透過影像,他們要告訴你心中最真實的想法。
-
2018-09 作者:陳珮雯
在《特殊教育法》所定義的障礙類別中,學習障礙屬於其中一種,但學障兒智商及外表與一般人無異,以致常被誤認是不用功、不專心,學障兒「可以學」,只是他們需要老師及家長更多的了解,用對的學習方法對待,找回他們的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