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12 作者:張意婷整理
108課綱中有一個重點是閱讀素養,什麼是閱讀素養?家長又該如何面對這個全新名詞呢?2019年10月的【兒童閱讀診「聊」室】邀請到小大繪本館館長譚淑娟跟大家一起了解閱讀素養。
-
2019-12 作者:JT
知名精神科鄧惠文醫師談中年婚姻危機,其實當婚姻出現衝突,代表某方角色正在轉變。
-
2019-11 作者:曾多聞
由全球35個機構、分析41個地區有關氣候變遷與人類健康的大型研究,最近發表於醫學期刊《刺胳針》(Lancet)。該研究指出,儘管環保工作有緩慢成效,但多數地區的指標持續惡化。氣候變遷將引起糧食短缺及大規模傳染病蔓延,全人類都將為此付出代價,愈幼小的孩子...
-
2019-11 作者:吳念真
青少年憂鬱與心理健康逐漸受到重視,當你的孩子或是親友陷入憂鬱困境,該如何面對?「願意接近就會有解決以及共存、共處的可能和方法。」知名導演吳念真在《成為一個新人:我們與精神疾病的距離》新書推薦序中寫道。以自身曾陷入憂鬱症的經歷,說出「理解」的重要:是為了...
-
2019-11 作者:博愛醫院新生兒加護病房主任 - 吳淑娟
3-5歲的幼兒若每天使用3C產品超過美國兒科醫學會建議的一個小時,且沒有父母參與一起用3C的話,幼兒大腦白質的發育完整性較低,導致語言,讀寫能力和認知能力的測驗分數較低。
-
2019-11 作者:國家電影中心
國家電影中心為使電影教育深入群眾,長期積極透過不同媒介推動電影教育。國家電影中心前身為國家電影資料館,自2014年轉型後,即被賦予電影教育的重任,多年來肩負重任,建立教育資源共享平台,提供橫向與縱向的溝通和對話。在今(2019)年推動轉型為行政法人,即...
-
2019-11 作者:龐畢度
透過遊戲,將當代藝術轉譯成孩子輕鬆就能領會的互動式展覽「我的眼睛-視覺探索大冒險」將在12月聖誕節於華山登場,有別於一般展演,龐畢度中心兒童藝術工作坊廊透過具教育專業背景師資的帶領,邀請親子共同展開一場別開生面的視覺探索大冒險。
-
2019-11 作者:張子弘
唐富美身兼妻子、母親及教育創辦人,生活總是忙碌,唐富美笑說:「我忙到沒時間生氣。」如果可以忙中偷閒的話,那是因為自己堅持做一個「只出一張嘴」的媽媽,諸多「家事」都是吩咐兒子去做。結合「創客」(Maker)理念的四季藝術,教導孩子習慣自己動手做,唐富美在...
-
2019-11 作者:三商美邦人壽
-
2019-11 作者:黃敦晴
只要是考試成績,誰不想要愈高愈好、最好拿滿分?但有個神祕分數,會讓人更想突破、而且很容易就學到超越100分的實力。這個神秘分數,是一點都不讓人興奮的85分,為什麼?
-
2019-11 作者:黃敦晴
關於孩子上網、使用電子產品,還只停留在一天不能超過多久的考量嗎?美國調查發現,孩子們在數位世界裡的行為,完全顛覆大人想像,而且大人幾乎失去掌控,父母得破除舊迷思,換上全新的數位教養觀。
-
2019-11 作者:何翩翩
未來的世界,有很多的發展都是現在的我們無法預期的,唯一可以確定的是,孩子如果有主動求知的動力,並懂得享受閱讀的樂趣,他就有能力跟著時代的脈動前進。父母能給孩子的知識和時間都很有限,但閱讀可以陪伴孩子一輩子,無論是在他好奇困惑,還是傷心難過時,他們都能從...
-
2019-11 作者:溫世仁文教基金會
西方哲學先驅蘇格拉底曾說:「教育不是灌輸,而是點燃火焰。」面對不可測的未來,教育也應與時俱進,加速創新與轉型。在未來新教育及新人才培育的範疇,持續投入與深耕的溫世仁文教基金會,從創立以來,已奠下不少里程碑,為了加速轉動未來教育的創新與轉型,以 K-12...
-
2019-11 作者:黃敦晴
眾所周知,孩子過度使用社群網路,可能會導致焦慮、甚至憂鬱。但是有一群心理學家與精神科醫師卻發現,對抗孩童、青少年焦慮的最新療法,就是讓他們多使用社群平台,而且效果令人滿意。這是什麼道理?
-
2019-11 作者:整合傳播部企劃製作
前一晚的睡眠不但會影響隔日一整天的精神跟表現,長期來看,是否睡得飽、睡得好對學齡孩子來說,更是長高的關鍵因素之一。
-
2019-11 作者:連韻文
即使不看假訊息會不會有影響?當然會!你說「其實我也沒在看,就這樣滑過去而已」,其實光這樣無意識的滑過去就很危險,因為你沒有真正在思考,而且就算你只是很快的滑過去,那些訊息還是有進到你的大腦裡,慢慢形成你對某事的印象。
-
2019-11 作者:林維信
教導孩子尊重他人前,大人得先獲得他們的尊重。通常,孩子的反叛,是從發現大人不想說、不能說的秘密開始的,例如:虛偽、詐騙、外遇......,他們只是不說,只是「假裝」不知道;他們厭惡虛假,卻往往比其他人更常做這些事,而大人要怎麼做,才能重新贏回尊重呢?
-
2019-10 作者:陳雅慧
眼見為真的時代已經過去。思辨力和批判閱讀能力,是數位原住民在網路上求生存的關鍵能力,重視多元觀點、愛閱讀、常思考,才能判斷訊息真偽。
-
2019-10 作者:黃瑽寧
在Google能查詢到任何資料的現在,教育的重點已不再是學習知識,而是培養孩子具備創造力、同理心和自制力。
-
2019-10 作者:賓靜蓀
台灣假訊息現象嚴重,很多父母卻以為假訊息跟自己孩子無關。從認知心理學看,現代小孩因為長時間上網,只接收破碎資訊,大腦會逐漸不思考⋯⋯對抗假訊息,是大人與孩子都刻不容緩的新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