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08 作者:李昕芸
曾是台上風光無限的跆拳道國手劉怡伶,八年前踏入閱讀教師這個陌生職位,靠著瘋狂學習,吸收不同課程的精華,設計出精進閱讀及口語表達能力的課程,不僅幫助學生建立自信,更讓閱讀走入學生的日常生活。
-
2019-04 作者:曾多聞
孩子吵鬧時,很多家長會掏出智能手機等3C產品來,企圖安撫孩子。加拿大最新研究指出,幼兒使用3C產品時間愈長,罹患注意力不全過動症機率愈高。
-
2019-02 作者:曾多聞
加州大學河濱分校最新研究調查1萬8,000名父母親,發現爸爸比媽媽更樂在親職工作,引起廣泛討論。
-
2018-11 作者:張文銘
令人廢寢忘食的招牌:獵書解謎。經由第一集《獵書遊戲》、第二集《被詛咒的寶藏》,沉浸在情節跌宕起伏中,終於來到第三集《逃出惡魔島》。十幾年的教學生涯中領悟到,學習除了必須與生活連結,更要從興趣開始。這三集的內容當中,每一集都出現許多巧思與創意,提供教學者...
-
2018-02 作者:曾多聞
很多人不喜歡比較,尤其不贊成拿孩子來比較。但競爭也是成長的一部分。社會學家希拉里·利維·弗里德曼(Hilary Levey Friedman)給家長5個訣竅,教孩子優雅的面對輸贏。
-
2018-01 作者:引用自雲門教室
音樂一下,每個孩子就開始跳跳出發!在跳躍奔跑之間,有的孩子像靈活的小兔子,有些像動作緩慢的大熊。跳躍,與身體的協調力和控制力,關係密不可分。
-
2018-01 作者:陳木榮(柚子醫師)
小時候爸媽總說「不要再玩玩具了,去看看書吧!」結果是玩也玩不快盡情,連閱讀的動力也不增反減。
-
2017-12 作者:袁巧玲
老師需要仔細觀察孩子的特性,找到的學習方式。哪一種教學情境,他們的反應會最好?哪一種教學方式,能誘發孩子的興趣?在每次教學經歷裡,發現「孩子的學習,大人的互動緊密且環環相扣」。
-
2017-12 作者:引用自雲門教室
愛因斯坦說:「玩,是最高深的研究。」教育家蒙特梭利․皮亞傑也曾說:「玩,就是孩子的工作。」玩,已成為現代孩子未來發展能力的關鍵。
-
2017-08 作者:三商美邦
今年邁入第二屆的三樂小子夏令營,盛大在北中南三地舉辦,主辦單位三商美邦人壽透過手作、料理小廚師與樂樂棒球運動等活動規劃,協助孩子建立樂食、樂動、樂活三樂好觀念,更連續兩年捐出全數報名收入,展現公益關懷。
-
2017-08 作者:洪蘭
一場大法官對高中畢業生的致詞演講,句句皆非祝福,卻打中了更多人的心。經歷人生多樣面貌的人才明白,並非一帆風順才是幸福,挫折、失敗更能讓自己成長淬鍊。
-
2016-07 作者:黃麗瑾
2016年的里約奧林匹克運動會已完美閉幕,美國泳將菲爾普斯(Michael Phelps)奪得運動生涯中第13面個人金牌,打破西元前152年希臘傳奇跑者利奧尼達(Leonidas of Rhodes)的12面個人金牌紀錄。但還有一項紀錄至今無人能超越,...
-
2016-03 作者:季欣麟
遊戲是孩子的天性。幼兒從遊戲中成長學習,不同星座的孩子,對於不同的遊戲各有興趣。透過遊戲和適當引導,可以啟發孩子的天賦和對不同事務的學習動機。
-
2016-01 作者:施逸筠
曾兩度入選啦啦隊國手,2015年奪下世界盃啦啦隊錦標賽金牌的何韋恩,因教練林宜靜加入啦啦隊,意外填補了對家人的渴望。
-
2015-12 作者:友緣基金會
很多時候,孩子也希望能有更好的自我控制,但卻力不從心,爸媽該如何幫助他呢?
-
2015-07 作者:引用自《愛自學的孩子,不會怕未來》│史黛芬尼・唐納德森-普斯曼、瑞貝卡・傑克森、羅柏特・普斯曼醫師
過動的孩子通常無法專心,也因為學業表現不佳而造成自信心低落、態度負面。把握孩子表現好的時機多讚美他、從短時間開始練習專注,可以幫助孩子的好行為更常發生。
-
2015-07 作者:蘇岱崙
你知道玩桌遊不但能提升人際力、調節情緒,還能刺激學習嗎? 全世界的桌遊市場正進入快速成長的黃金時代。 在台灣,桌遊的需求不只來自家庭遊戲, 還有更多來自渴望改變僵化教學的教育現場……
-
2015-02 作者:睡天使‧醒惡魔
台南有多大?好大!大到玩不完、連美食都吃不完、甚至連景點都玩不完,二天一夜怎 麼夠呢?第一次帶著孩子包遊覽車,精挑細選民宿及景點,實在很高興大大小小全部買單,沒有一處是地雷,唯一可惜的是,時間不夠多、胃不夠大;但旅行就是這 樣,留一點遺憾及小小的美中不...
-
2014-03 作者:何翩翩(Mella)
我超愛看這時孩子們的神情,那種義無反顧的氣魄,真的是讓大人們都會動容;沒有孩子因為輸球而洩氣,每一場一上去就是全力以赴,大家各司其職的為團體榮譽而努力,在這樣的氛圍當下,大家早已把輸贏拋到九霄雲外,因為最重要的是我們盡了全力!
-
2012-03 作者:葉柏文
最近席捲全球的「林來瘋」林書豪,即出生於美國人口最多的加州。美國家庭愛好運動,家長如何支持、鼓勵、陪伴孩子參與各種運動?